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219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340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561篇
内科学   330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1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47篇
综合类   1551篇
预防医学   481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442篇
  8篇
中国医学   444篇
肿瘤学   15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许会东  黄玉波 《医学综述》2001,7(2):116-117
两个要素对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治疗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 ,即疾病的活动度 (轻、中、重 )和临床发作特点 (间断性、持续性 ) ,客观地评价UC的炎症活动程度是建立合理治疗方案的前提 ,由于缺乏判断UC活动度的精确、客观的指标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 炎症活动度的综合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第一个有关UC炎症活动程度的定量分级标准 (见表 1 )是由Truelove和Witts于 50年代中期提出 ,其主要判定依据是临床上以下五项指标 ,即体温、脉搏、血红蛋白、血沉和大便次数 ,疾…  相似文献   
82.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临床已广泛应用 ,由于痛苦小、简便 ,选择药物流产者众多。为了探索完全流产率的相关因素 ,我们对1999年1~12月在我院妇产科自愿要求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5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孕妇年龄18~41岁 ,平均(24.7±3.4)岁。停经35~70天 ,平均 (45.7±2.4)天。尿妊娠试验阳性 ,用药前行妇科、白带常规及阴道B超检查。2.服药方法米非司酮25mg/片 ,每12h服1片 ,疗程3天 ;第4天上午8时来院服米索前列醇600μg,…  相似文献   
83.
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即细菌培养基成分进行科学配比研究,促使细菌能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同一体系内同时对细菌进行鉴定防止耐药菌株泛滥作了初步探讨^[1,2]。方法 采用V型板体系内培养,并同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鉴定报告时间缩短至4~8小时,与常规方法对比其中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临床分离株符合率为98%。结论 初步建立了细菌检验的快速常规程序,使临床细菌学检验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正确,及时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非外伤性大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方法 结合献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01/2001-01收治的11例非外伤性大肠穿孔的临床资料:直肠乙状结肠癌穿孔6例,自发性大肠穿孔4例,蛔虫致肠穿孔1例。修补3例,修补 乙状结肠造口2例,病变肠段切除一期端端吻合 近端结肠造口4例,病变肠段切除、远端闭合 近端结肠造口2例。结果 11例中术后并发修补处漏死亡1例,余10例痊愈出院。结论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患,穿孔常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重视围手术期及合并症的处理,积极手术探查,选择恰当术式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葛酮通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患者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 的影响。方法:将100 例AIS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葛酮组、针刺组、联合组,每组25 例。对照 组给予一般治疗和专科治疗,葛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酮通络胶囊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 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酮通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4 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4 组治疗前后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指标[S-100B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 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治疗后,4 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 前降低(P<0.05),葛酮组、针刺组及联合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NIHSS 评分均低 于葛酮组及针刺组(P<0.05)。治疗后,4 组血清S-100B 蛋白、NSE、GFA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葛酮组、针刺组及联合组血清S-100B 蛋白、NSE、GFA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血清 S-100B 蛋白、NSE、GFAP 水平均低于葛酮组及针刺组(P<0.05)。治疗后,4 组血清SOD、GSH-Px 水平均 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MDA、8-OHDG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葛酮组、针刺组及联合组 血清SOD、GSH-Px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MDA、8-OHD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 组血清SOD、GSH-Px 水平均高于葛酮组及针刺组(P<0.05),血清MDA、8-OHDG 水平均低于葛酮组及针刺 组(P<0.05)。结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AIS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氧化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价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对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3-2015年天津市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麻疹排除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追溯保存的病例血清,开展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重新对麻疹排除病例进行归类。结果共收集到326例麻疹病例血标本,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67例,排除病例59例,≥20岁病例占92.33%(301/326)。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显示,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中麻疹IgG高亲和力抗体的比例分别为66.95%(158/236)和91.23%(5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01)。根据判定标准,15.25%(9/59)排除病例被重新判定为麻疹病例,其中8例是高亲和力抗体,有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判定为继发性免疫失败病例;1例为低亲和力抗体,有典型的麻疹临床症状,无MCV免疫史。结论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能够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血清学证据,可以减少麻疹急性期血清学诊断中由于IgM抗体假阴性而造成的错误排除。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8)。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溴隐亭诱导的旋转实验和步行实验比较损伤后早期(4周后)和晚期(6个月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结合分析实验计算病灶侧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2受体结合率。结果 甲基苯丙胺诱发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和MFB损毁模型组大鼠均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溴隐亭诱发纹状体损毁模型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而MFB损毁模型组则产生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成模早期和晚期不同模型组组间比较以及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比较,旋转圈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肢体(P <0.001),病侧肢体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肢体(P <0.001),病侧肢体前后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肢体...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填塞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大量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收治的354例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大量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处理方式分为止血纱布组、明胶海绵组、流体明胶组,每组内根据出血部位分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皮层下血管淀粉样变出血。比较3组间及各组内患者术后再出血例数等围术期临床资料,病死率、巴氏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随访资料。结果 3组患者术后BI评分和GCS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存在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明胶海绵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例数(4例)、病死率(2.56%)低于其他两组(P<0.05),明胶海绵组内皮层下血管淀粉样变出血的患者术后未见再出血,术后1个月的BI评分[(52.90±21.38)分]和GCS评分[(3.52±0.74)分]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明胶海绵填塞技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尤其适用于皮层下血管淀粉样变出血者。  相似文献   
89.
全凝集细胞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在检查1例初定血型为"AB"型的患儿(陈××,女,2岁4个月,入院诊断"脐炎,败血症")血样时,发现其红细胞与多份同型供血者血清均发生凝集,经鉴定为全凝集细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将合成的含有随机序列 (NNK) 1 0 的寡核苷酸片段 ,克隆入噬菌体呈现载体噬菌粒 p CANTAB5 E的 Sfi ,N ot 位点 ,即 cp 蛋白信号肽与成熟肽之间 ,电转化 E.coli TG1,构建了噬菌体表面呈现的十肽库 ,实际库容为 3.5 3× 10 7,插入率为 6 6 .7% .经辅助噬菌体 M13KO7超感染后 ,获得滴度为 4.8× 10 1 1 pfu/ m l的噬菌体上清 .经过两轮 panning筛选和富集 ,从构建的随机十肽库中筛选到 2 6个具有血管形成素结合活性的重组噬菌体克隆 ,对其中 1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的短肽序列进行了分析 ,EL ISA检测结果显示 1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都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