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内科、大连市友谊医院血液科、铁路医院血液科、大连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或复发的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实验对象,男11例,女9例,19~55岁,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长期培养白血病骨髓基质上清,取14,28,35d不同时间点的上清,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培养14d的白细胞介素3含量低于28d及35d时间点(P<0.05),培养28d、35d其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14d、28d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基质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含量均高于35d时间点(P<0.05);培养28d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高于14d及35d时间点(P<0.05);14d与35d含量差异不显著;干扰素α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2.
背景:祛脂素为复方中药制剂,其化学成分包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芸香甙及槐甙A、B、C和生物碱等,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成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因此可将其作为阻止骨髓脂肪化、成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个可能靶点.目的:观察复方中药祛脂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干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6-06/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风湿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自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祛脂素为本科室辅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科内中药验方,主要含五灵脂、槐花米和山楂,每毫升相当于原中药材1g的糊状药液.方法:抽取患者骨髓液,Ficoll 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脂肪细胞诱导组向含有10?S的DMEM培养体系中加入终浓度为0.5μmol/L氢化可的松、1 μmol/L地塞米松、10 mg/L生胰岛素;祛脂素组在其基础上加入终浓度为1g/L的祛脂素,培养14 d.主要观察指标:计算脂肪细胞阳性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细胞内PPARγ 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脂肪细胞诱导组比较,祛脂素组脂肪细胞阳性率、细胞内PPARγ mRNA水平、PPAR γ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t=18.6,P<0.01:t=189.64,P<0.01:t=15.93,P<0.01).结论:祛脂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分化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减少脂肪细胞形成、降低脂肪细胞特异性标志PPAR γ的转录及蛋白表达,帮助恢复骨髓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63.
肝脂素诱导KG-1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脂素是否可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G-1细胞发生凋亡及其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方法 应用肝脂素作用于KG-1细胞,采用锥虫蓝拒染法、MTT细胞活性测定法,确定肝脂素作用于KG-1细胞的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以瑞特染色细胞形态学观察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脂素作用前后KG-1细胞DNA分布,并提取肝脂素作用前后KG-1细胞的DNA进行琼脂糖电泳。结果 肝脂素诱导后的KG-1细胞细胞形态学呈现凋亡,DNA电泳出现梯状DNA,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亚凋亡峰。肝脂素作用于KG-1细胞的最佳药物作用浓度为250 mg/ml,最佳药物作用时间为用药后10 ~ 22 h。结论 肝脂素可直接诱导KG-1细胞发生凋亡,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5在多次输血后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其主要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如发热、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脾肿大及应用药物等)和同种免疫因素(同种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膜结构的破坏)。如何解决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PTR是近年来输血医学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反义hTERT表达质粒转染K562细胞后是否能够抑制端粒酶活性及K562细胞的增生。方法:质粒的构建与转染;将200bphTERTcDNA片段,反向连接于pLNCX-neo质粒上得到反义hTERT基因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中通过脂质体法将质粒导入K562细胞中,以G418进行筛选得到阳性克隆;以MTT法和形态学法检测反义hTERT表达质粒对K562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以TRAP-PCRELISA法来研究反义hTERT基因对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反义hTERT表达质粒细胞与对照组(空白对照及空质粒组)相比较。生长速率明显变慢。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等形态学改变。反义hTERT对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研究构建的端粒酶反义hTERT基因表达质粒转染到K562细胞中后,能够封闭K562细胞hTERT-mRNA的表达,在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同时,减慢了K562细胞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沙利度胺、M2方案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复发、难治性MM患者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中位年龄65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6例,B组17 例,分别给予ATO+沙利度胺+M2方案及沙利度胺+ M2方案治疗,观察其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显效+进步):A组93.75 %,B组76.47 %(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A组87.50 %,B组64.71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皮疹、骨髓抑制。结论 ATO+沙利度胺+M2方案联合治疗MM安全有效,疗效优于沙利度胺+M2方案。  相似文献   
67.
本文观察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作用情况。可见:注射rhG-CSF2~3μg/kg/d,共7天,外周血白细胞数于第三天开始逐渐上升,第8天均值达4.21×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时间缩短,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程度减轻,易于控制,各项指标均优于未用rhG-csf组,提示rhG-CSF对急性白血病是一个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真红)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血液学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血容量及红细胞绝对值显著增高,血液粘度增加。临床特点为皮肤粘膜红紫充血,脾脏肿大,伴有血管及神经症状。我院自1972年以来遇到10例。现结合病例谈谈有关真红的诊断及治疗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9.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其白血病祖细胞体外生长影响的初探宋振岚范成明谢普耀富丽练诗梅慕俐君近年来,人们对白血病祖细胞(CFU-L)的实验研究较多,而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体...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单独或与必要的诱导因子组合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为临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等血管闭塞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MSCs,结扎并断离大鼠双侧股动脉,复制成大鼠股动脉闭塞症模型.分别在大鼠后肢局部缺血肌肉通过多点注射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A组),BrdU标记的MSCs悬液(B组);BrdU标记的MSCs与利于血管新生的细胞因于悬液(C组).14天处死大鼠,取双下肢缺血部位肌肉做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FVIII、BrdU)检测.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MSCs,移植后14d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肌束间B组、C组有BrdU阳性的血管,而A组无Brdu阳性的血管.平均每视野FVIII染色阳性的血管数目:A组为2.8&#177;O.6个HP,B组为8.4+2.3个、HP,C组为12.6&#177;2.9个/HP;B组明显高于A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MSCs:在体外扩增的MSCs移植于缺血的活体组织可以发育成血管,从而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无论是MSCs单独移植还是与必要的细胞因子组合移植其血管再生作用都超过大鼠自身在缺血环境中的血管重建或再生.但MSCs与必要的细胞因子组合的血管再生作用明显超过MSCs单独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