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构建基于网络理论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提出一种新的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方法。方法:依据网络理论,以中药为节点(node),中药配伍关系为边(edge),通过药理实验研究,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判定中药方剂中中药-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建立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采用网络效能、网络效能相关性等参数分析预测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运用网络法研究了加味生脉散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他依次为麦冬、丹参、人参和五味子;人参-丹参作用相似,最先聚为一类,依次为麦冬-五味子聚为一类,人参-丹参、麦冬-五味子再聚为一类;人参+丹参+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所有组方中作用最佳的方剂;上述分析结果与验证实验基本一致。结论:运用网络理论研究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证候,气虚证的证候特征谱研究对于临床诊断的标准化以及现代物质基础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的文献挖掘方法,选择适宜的算子和算法,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数据挖掘工具,从中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文献中研究疾病、证候、症状、检测指标以及病因之间的关系,挖掘出气虚证的相关特征,研究气虚证候的特征谱。结果发现疲劳、饮食因素为气虚证形成的主要证素;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证;乏力、神疲、气短、舌淡等是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气虚证相关的生物学指标集群与血脂,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炎症反应,NO,ET,NF-κB信号通路等生物学指标有相关性。气虚证的证候特征谱利用文献关联规则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辨识,为气虚证物质基础研究、诊断标准研究、证候模型的研究、病证结合研究、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性的特征性、指导性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2-2012年公开发表的中文临床与实验研究文献,运用频数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文献中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白术,黄芪,茯苓,柴胡,甘草等;实验研究文献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黄芪,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等。临床用药两两配伍的频次由高到低是白术配伍茯苓、白术配伍黄芪、黄芪配伍党参、黄芪配伍当归、黄芪配伍茯苓等。常用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其他常用类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等。结论:治疗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同时结合辨证的具体情况配伍其他类别的中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方法:将18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蒌片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高脂饲料喂养 2周后,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皮,继续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于0周(实验前)、高脂2周(术前或给药前)、高脂6周(给药后4周)、高脂10周(给药后8周),分别观察各组动物体重指数(BMI)、血液流变性参数、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在实验结束时观察肝脏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及冠状动脉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自第2周起至实验结束,血清TC,TG,LDL-C及VLDL-C水平均升高(P<0.01),5 s-1和6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第6周时BMI和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第10周时BMI及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冠脉管腔狭窄率、内膜厚度,及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肝脏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蒌片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其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率,及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均明显减少(P<0.01),BMI,血清TC,TG,LDL-C,VLDL-C,肝脏TC,TG,以及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亦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5 s-1和6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痰浊、邪毒、瘀血三者的相互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发生和发展,是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关键病机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CFs构建细胞增殖模型,以22 mg/L卡托普利为西药对照,不同浓度丹酚酸A处理CFs。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周期,ELISA法测定细胞中Ⅰ型、Ⅲ型胶原的生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分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catenin、GSK-3β、p-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24、48 h,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 <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抑制CFs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分泌(P < 0.05~P < 0.01);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明显抑制TGF-β1的合成及β-catenin的表达(P < 0.01);100 mg/L丹酚酸A可以上调p-GSK-3β的表达(P < 0.05)。结论丹酚酸A可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CFs增殖、胶原蛋白分泌和TGF-β1的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KK-Ay小鼠糖尿病肾病(DN)模型气阴两虚证的演变,探讨DN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方法:选择KK-Ay小鼠(模型组)和C57BL/6J小鼠(对照组)各30只,分别给予高脂和普通饲料喂养,观察一般情况、体质量、疾病指标-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脏指标[24h尿量(UV)、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脏器系数、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和证候指标-气虚证指标[(抓力、摄食量、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阴虚证指标[摄水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舌面RGB值、脉搏幅度]。结果:与同周龄对照组比较,14周龄KK-Ay小鼠一般情况较差,体质量、FBG、UV、UACR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空泡变性,足细胞足突排列紊乱、融合明显,抓力、脉搏幅度、ATP显著下降(P<0.01),食水量显著升高(P<0.01);16周龄KK-Ay小鼠除上述指标变化外,舌面G、B值、R+G+B值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是内膜衍生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并由大多数细胞分泌而来的纳米级小囊泡,内含DNA、小RNA、蛋白质等物质,具有沟通细胞间通讯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动物外泌体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外泌体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医药学等研究的热点。最近,植物外泌体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药用植物外泌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为此,本文整理了近些年药用植物外泌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药用植物外泌体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将来中药外泌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 (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其对IL 2与PHA激活的杀伤细胞 (DC LPAK)对人乳头瘤细胞及L92 9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DC ,用MTT法检测Rg1及Rh1对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观察DC LPAK的杀伤活性。结果 :T :DC为 10 :1及 2 5 :1时 ,仅Rg110 0 μg ml能促进T细胞增殖 (P <0 0 5 ) ,而Rh110 0 μg ml则抑制T细胞增殖 (P <0 0 1) ,同剂量的Rg1及Rh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0 0 1) ;T :DC为 10 :1时 ,Rh110 μg ml抑制T细胞增殖 ,而在T :DC为 2 5 :1时则表现为促增殖作用 (P <0 0 5 )。T :DC为 5 0 :1时 ,各加药组对T细胞增殖均无作用。Rg1及Rh1均能促进DC LPAK对乳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在对L92 9杀伤实验中 ,效靶比为 5 :1时 ,Rg1各剂量均能显著促进DC LPAK的杀伤活性 (P <0 0 1~ 0 0 5 ) ,而Rh1仅中剂量能提高DC LPAK的杀伤活力 (P <0 0 5 )。结论 :Rg1可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及DC LPAK杀伤肿瘤的细胞能力。Rh1的作用则与其剂量范围及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益气活血方(YQHXF)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气虚血瘀组,YQHXF高、低剂量组(5. 54,2. 77 g·kg-1)。采用水环境小平台站立长期无规律、不完全的睡眠剥夺法,每天剥夺16 h,持续6周,制造大鼠神劳加体劳的双重消耗建立大鼠气虚血瘀证候模型,自第5周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周至实验结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气虚血瘀组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晦暗,体质量、脉搏幅度显著降低(P 0. 01),舌面R,G,B值显著降低(P 0. 01),全血黏度高、中切值,血浆黏度均显著增高(P 0. 01),ET-1,v WF,VCAM-1,ICAM-1,P选择素,IL-6,TNF-α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P 0. 05,P 0. 01);与气虚血瘀组比较,YQHXF高、低剂量可显著升高气虚血瘀证大鼠脉搏幅度及舌面R,G,B值(P 0. 01),明显降低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值及血浆黏度(P 0. 05,P 0. 01),同时明显降低大鼠ET-1,IL-6,VCAM-1,P选择素水平(P 0. 05,P 0. 01)。结论:睡眠剥夺法可诱导大鼠气虚血瘀证形成,并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YQHXF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分泌、减少细胞黏附、抑制炎症等途径改善气虚血瘀证大鼠气虚及血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