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88篇
  免费   9766篇
  国内免费   5975篇
耳鼻咽喉   816篇
儿科学   1761篇
妇产科学   658篇
基础医学   5982篇
口腔科学   1875篇
临床医学   12417篇
内科学   8653篇
皮肤病学   1441篇
神经病学   1949篇
特种医学   3830篇
外科学   9486篇
综合类   27539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1678篇
眼科学   1068篇
药学   11869篇
  133篇
中国医学   10047篇
肿瘤学   4502篇
  2024年   295篇
  2023年   1185篇
  2022年   2951篇
  2021年   3695篇
  2020年   3255篇
  2019年   1726篇
  2018年   1839篇
  2017年   2648篇
  2016年   1968篇
  2015年   3765篇
  2014年   4957篇
  2013年   6264篇
  2012年   9499篇
  2011年   9825篇
  2010年   9076篇
  2009年   8002篇
  2008年   8356篇
  2007年   8277篇
  2006年   7156篇
  2005年   5638篇
  2004年   3965篇
  2003年   3301篇
  2002年   2468篇
  2001年   2385篇
  2000年   1814篇
  1999年   589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liferation potential of colon cancer cells co-cultured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regenerating hepatocytes and role of the cell growth factors related to liver regeneration in vitro.Methods Active regenerating hepatocytes were obtained by collagenase perfusion in situ of rats models underwent 70% liver resection after 24 hours.Co-culture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hepatocytes to human colon cell line SW480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The proportion of hepatocytes to human colon cell line SW480 Was 10:1 in group A,1:1 in group B.There was only human colon cell line SW480 in group C(control group).Proliferation capacity was assessed with the percentage by 3H-thy incorporation.Concentr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an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was analyzed by ELISA.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in 3H-thy incorporation percentage,and concentration of EGF,IGF-land HGF after 24 hours' culture(P>0.05).3H-thy incorporation percentage(15.9±1.4,13.2±1.5),and concerntration of EGF [(722.9±55.4)ng/L,(498.2+41.5)ng/L]and IGF-1[(755.2±35.7)ng/L,(538.1±37.5)ng/L]in Group A and B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C after 72 hours(P<0.05).Especially the indexes above in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cerntration of HGF among the 3 groups after 72 hours(P>O.05).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regenerating hepatocytes contribute to the hyperproliferative state of co-culturing colon cancer cells.The mechanism maybe have relationship with EGF and IGF-1 high expression in colon cancer cells caused by growth signals coming from hepatocytes.  相似文献   
992.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其免疫发病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目前的研究认为细胞免疫在JIA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均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细胞,在JIA慢性炎症的维持及关节损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霉酚酸对趋化性细胞因子I-TAC的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探讨霉酚酸(MPA)对趋化性细胞因子I-TAC的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分别在IFN-γ加入之前、同时、之后加MPA于培养的ECV-304细胞中,以RT-PCR检测其I-TAC mRNA的表达水平。PBMC经不同浓度MPA(10、100、1 000ng/ml)处理12 h后,采用微迁移板技术观察MPA对I-TAC趋化作用的影响。MTT法测定不同浓度MPA(10、100、1 000ng/ml)对I-TAC促PBMC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加入MPA处理的各组,其I-TAC/GAPDH比值均显著地小于对照组(P<0.01),而MPA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PA处理组PBMC的迁移指数和MTT试验的A值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提示,MPA对I-TAC在内皮细胞上表达及其趋化、促增殖功能具有抑制作用。MPA的这些新发现的功能可能是霉酚酸酯(MMF)抗移植排斥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抗HP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抗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的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作物中该选择标记基因HPT编码蛋白的方法。方法:用基因重组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选择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兔抗HPT多抗配对,建立双抗夹心ELISA检测HPT抗原。结果:筛选出四株稳定分泌抗HPT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IgG亚类鉴定均为IgG1,ELISA检测证实单抗可特异性识别细胞培养上清、重组子菌体裂解产物中及纯化出的HPT蛋白。结合位点测定实验表明4株单抗是针对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多克隆抗体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均可较好地检测到HPT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为30ng/ml,且与别的无关抗原无交叉反应性。结论:4株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好,亲和力强,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可用于快速、灵敏检测HPT抗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 并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由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SC, 取第 3代细胞进行实验。鉴定后, 将微小细胞团在TGF -β1、地塞米松(Dex)及维生素C(VitC)等诱导下分化。14d后, 细胞团经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后, 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II型胶原(ColII)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Westernblot和RT- PCR, 分别检测诱导前后MSC中ColII及前ColII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 诱导后细胞呈软骨细胞样形态; 甲苯胺蓝及ColII染色的细胞外基质呈阳性。Westernblot和RT PCR的结果显示, 诱导分化后的MSC可表达ColII和前ColII的mRNA。结论: MSC在TGF- β1、Dex及VitC等诱导后, 可分化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996.
我国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而为探讨HSP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提供遗传背景资料。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了127名福建汉族正常人的HSP70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并比较了部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福建汉族人HSP70-1基因型(GG,G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5.1%、40.2%和4.7%;HSP70-2基因型(从,AG和GG)分布频率分别是44.1%、铝.8%和6.9%;HSP70-hom基因型(Tr,T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9.8%、37.0%和3.2%;HSP70-1等位基因频率G和C分别是75.2%和24.8%;HSP70-2等位基因频率A和G分别是68.5%和31.5%;HSP70-hom等位基因频率T和C分别是78.3%和21.7%。福建汉族人HSP70-1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日本、墨西哥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美国和西班牙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福建汉族人HSP70-1的GG纯合型(55.1%)显著高于美国(42.6%)和西班牙(33.0%)人群;福建汉族人HSP70-2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日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建汉族人HSP70-2的AA纯合型(44.1%)高于墨西哥(23.O%)、美国(38.8%)和西班牙(20.O%)人群;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hom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日本、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中国台湾汉族人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武汉地区汉族人某些位点存在差异。结论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某些地区的人群,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桥本氏甲状腺炎(HT)在不同年龄男女性患者分布差异及相关抗体水平变化特点。方法:2014-01-01—2018-12-31五年间本院收治的HT患者共2705例,先按年龄分为儿童组(n=32)、青春期组(n=135)和成人组(n=2538),再将成人组中女性分为≤50岁组(n=1645)及>50岁组(n=519)两组,比较不同年龄组HT男女性占比差异,分析不同年龄组以及50岁前后女性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水平变化。结果:在三年龄组中,HT总病例数以成人组最多,儿童组较少。各年龄组间男性、女性HT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内女性占比均显著高于男性,尤以成人组女性占比最高(P<0.01)。三年龄组间TPOAb、TgAb水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青春期组及成人组TPOAb水平均低于儿童组(P<0.01),成人组与青春期组TPO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组TgAb水平低于儿童组(P<0.01),儿童组与成人组间、青春期组与成人组间TgAb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与>50岁女性的TPOAb和TgAb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年人(>18岁)HT明显多于非成年人,且女性占比显著高于男性。TPOAb下降可能是成人HT的内分泌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合成消旋丹参素(简称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BLA、BLE)在体外实验和体内静脉注射时,对ADP诱导的家兔和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LK和BLE有较强的促进血小板解聚作用,而合成丹参素较弱。合成丹参索、BLA和BLE在体外实验时,无升高血小板内cAMP作用,反使其cAMP含量下降。提示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对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不是通过提高cAMP水平;推测可能和抑制血栓素A_2(TXA_2)合成酶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居民2011—2020年恶性肿瘤死亡流行趋势及对居民寿命的影响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20年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和人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0年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14.6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3.52/10万,男性年均死亡率(146.09/10万)高于女性(84.56/10万)。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共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65.36%。2011—2020年该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3.70%,P<0.001)。0~44岁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45岁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75岁以后迅速升高。恶性肿瘤总PYLL为39067人年,SPYLLR为6.73‰,AYLL为12.59年。结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二七区恶性肿瘤预防控制的重点工作,同时宫颈癌和乳腺癌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应针对主要恶性肿瘤和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