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87篇
  免费   6122篇
  国内免费   4154篇
耳鼻咽喉   463篇
儿科学   769篇
妇产科学   620篇
基础医学   5711篇
口腔科学   1033篇
临床医学   6976篇
内科学   7103篇
皮肤病学   384篇
神经病学   2540篇
特种医学   18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8篇
外科学   4998篇
综合类   11016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4120篇
眼科学   1327篇
药学   6234篇
  73篇
中国医学   4095篇
肿瘤学   4548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978篇
  2022年   1780篇
  2021年   3125篇
  2020年   2485篇
  2019年   2052篇
  2018年   2055篇
  2017年   2057篇
  2016年   1863篇
  2015年   2887篇
  2014年   3327篇
  2013年   3071篇
  2012年   4474篇
  2011年   4689篇
  2010年   3237篇
  2009年   2764篇
  2008年   3081篇
  2007年   2825篇
  2006年   2674篇
  2005年   2388篇
  2004年   1721篇
  2003年   1624篇
  2002年   1378篇
  2001年   1159篇
  2000年   1062篇
  1999年   1015篇
  1998年   605篇
  1997年   564篇
  1996年   452篇
  1995年   451篇
  1994年   356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30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151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89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9篇
  1972年   3篇
  1970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χ^2=23.666,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χ^2=13.787,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χ^2=19.771,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χ^2=43.996,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χ^2=16.954,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χ^2=327.493,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χ^2=20.162,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χ^2=21.465,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OR=13.006,95%CI 9.329~17.276,P<0.01;OR=2.194,95%CI 1.513~3.181,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279,95%CI 0.190~0.411,P<0.01)。结论脉管侵犯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剂量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的 116例局部晚期患者临床资料。116例患者中 40~45Gy组 80例,≥45Gy组 36例,分析两组术后pCR率。结果 全组患者的pCR率为38.8%(45/116),40~45Gy组与≥45Gy组的pCR率分别为44%(35/80)和28%(10/36)(P=0.105)。结论 术前新辅助采用较高的放疗剂量不增加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pCR率,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确定合适的新辅助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将简明膳食自评工具(SDSAT)应用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评价其信度和效度。 方法本研究通过3个研究分别测量SDSAT的评定者间信度、重测信度和预测效度。研究A选择食管癌术前患者60例,由2位研究者分别进行SDSAT的测量,评价评定者间信度。研究B最终纳入食管癌术后1个月患者30例进行SDSAT的测量,间隔2周复测1次,比较2次结果,评价重测信度。研究C最终共纳入171例食管癌患者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3个时间点测量,评价SDSAT对前白蛋白含量的预测程度。 结果评定者间信度是0.854(P<0.01)。 重测信度是0.782(P<0.01)。通过广义预测方程发现SDSAT对患者的前白蛋白含量预测效果好(P<0.01)。结论SDSAT信效度好,适合应用于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饮食状况。  相似文献   
45.
We update a patient series that reported a high incidence of infection with Gram-positive cocci in women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 this clinical problem. Treating physicians and advanced practice partners identified women who developed infections while on treatment with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nd enrolled them onto this registry trial. Between March, 2014 and May, 2017, 48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s were reported to have 59 individual infections. The median age was 48 years. Twenty-four patients received neoadjuvant therapy, 17 were treated for metastatic disease, and 7 were treated in the adjuvant setting.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were combined with carboplatin and docetaxel in 24 (49%) patients, docetaxel in 10 (21%), nab-paclitaxel in 12 (24%), and without other agents in 2 (4%). Granulocyte growth factors were administered in 24 (49%) patients and no patients were documented to be neutropenic. Folliculitis developed in 25 (52%) patients and was counted as a single infection. Abscesses developed at a number of sites in 24 (49%) patients, including a septic knee requir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aronychia occurred in 7 (15%) patients, and 5 (10%) developed cellulitis. When cultures were obtained, Gram-positive cocci were consistently identified. Hypogammaglobulinemia was documented in 14 (36%) of the 33 patients tested. Our data continue to support an in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s with Gram-positive cocci as a potentially serious adverse event in women treated with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观察分析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水针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及TNF-α、IL-6、VEGF等水平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DL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VEGF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取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皮损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皮损血管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蛇床子素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假手术组(C组),各10只。A、B 2组摘除卵巢构建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C组仅进行手术、不摘除卵巢。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12周,处死。然后测量骨密度,检测治疗后血清BGP、TGF-β1、钙指标。结果B组大鼠股骨骨密度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经12周治疗,A组股骨骨密度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中BGP含量升高、TGF-β1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大鼠血清中BGP降低、TGF-β1含量升高(P<0.05)。与C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C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大鼠血清Ca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蛇床子素能够有效通过调节大鼠体内激素分泌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异常,提高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单纯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肌力、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积分、住院时间,并评估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下降,血肿体积明显缩小,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术后瘫痪侧肌力均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8%(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方联合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的GCS评分、肌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缩小血肿体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中医证候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估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能量消耗,探讨最佳计算公式及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连续入组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患者,运用代谢车测定其静息代谢能量(REE),使用Harris-Benedict公式和30kcal/(kg·d) 公式预测患者的一日总能量消耗(TEE)。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如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原位癌部位、是否荷瘤等。结果共纳入26例患者,其中包括食管癌11例,胃癌8例,结直肠癌7例,73%的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约69%的患者处于肿瘤Ⅳ期;其中不同病程和原位癌位置与静息能量消耗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30kcal/(kg·d)×体重估算TEE可能并不适用于消瘦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且处于高代谢状态,在给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提供能量时应适当考虑病程长短、肿瘤分期以及肿瘤部位等因素。尽量使用代谢车估算恶性肿瘤患者的TEE,若没有代谢车条件时,对于能下床活动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体质指数(BMI)≥18.5kg/m2者推荐使用30kcal/(kg·d)×实际体重的方法估算TEE,BMI<18.5kg/m2者推荐使用30kcal/(kg·d)×标准体重的方法估算T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