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3篇
  免费   996篇
  国内免费   685篇
耳鼻咽喉   96篇
儿科学   162篇
妇产科学   101篇
基础医学   629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1140篇
内科学   782篇
皮肤病学   77篇
神经病学   219篇
特种医学   469篇
外科学   1017篇
综合类   2541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1026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1069篇
  12篇
中国医学   1197篇
肿瘤学   39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659篇
  2012年   923篇
  2011年   1032篇
  2010年   929篇
  2009年   776篇
  2008年   836篇
  2007年   755篇
  2006年   621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2 毫秒
51.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52.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1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实施有目的 、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阳性强化疗法和心理支持.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BPRS评分及疾病知晓情况、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及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组(FT组),分别接受持续静脉镇痛。记录并比较术后48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术后镇痛效果VA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hF组和B组的VAS明显低于FT组(P<0.05);术后12h,B组的VAS仍低于FT组(P<0.05)。B组术后0.5、6、12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T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可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喉显微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变化.方法 200例患者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F组、S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3.0μg/kg或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0mg/kg、琥珀胆碱1.5mg/kg实施麻醉诱导.记录和测定两组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min(T2)、置支撑喉镜后1min(T3)及拔管后1min(T6)的SBP、DBP、HR、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糖(Glu)的变化和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F组T1、T2、T3时SBP、DBP高于、HR快于T0和S组(P<0.05).F组T1~T3时NE、Cor、Glu分别显著高于T0和S组(P<0.05).术中丙泊酚追加量和总用药量F组显著高于S组(P<0.05),麻醉恢复时间S组稍长于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影响小,是喉显微手术中比较理想的麻醉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55.
CA19-9及其同分异构体CD15s在大肠癌表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A19-9及其同分异构体CD15s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催化信号放大法(CSA)检测150例大肠癌、84例转移淋巴结和5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黏膜CA19-9及其同分异构体CD15s的表达状况.结果:CA19-9和CD15s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黏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44/50)和18.0%(9/50),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1.3%(122/150)和94.0%(141/150),转移淋巴结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66.7%(56/84)和95.2%(80/84).结论:作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及评估患者预后的肿瘤相关抗原,CD15s比CA19-9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白芍总苷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羟氯喹及羟氯喹与白芍总苷两者合并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疗效,并且同时比较两种定性疗效评价方法,对OLP的损害程度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取两组初诊患者,分别采用羟氯喹及羟氯喹与白芍总苷治疗三个月,使用绝对数值标准和相对变化标准分别计算。结果:白芍总苷和羟氯喹联合用药,对OLP糜烂型和充血型损害有效。单用羟氯喹治疗OLP糜烂型和充血型损害无效。对于OLP斑纹型损害,两组均有效。白芍总苷和羟氯喹联合用药治疗OLP,可以减少羟氯喹的不良反应。采用"绝对数值标准"的定性评价方法与采用"相对变化标准"的定性评价方法相比,具有记录简便、评价准确的优点。结论:白芍总苷辅助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有效;绝对数值标准高效准确。  相似文献   
57.
PTEN基因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喉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组喉癌较正常喉组织PTEN mRNA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PTEN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表达下降在喉鳞癌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枸杞地黄汤对老年小鼠学习记忆、自由基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迷宫行为实验检测枸杞地黄汤对老年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测定皮层、海马中MDA和SOD水平检测药物对老年小鼠自由基系统异常改变的影响,通过测定老年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变化检测药物对老年免疫系统异常改变的影响。结果:5、10、20g/kg的枸杞地黄汤不同程度减小老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降低皮层、海马中MDA水平,增加SOD活性,提高胸腺、脾指数。结论:枸杞地黄汤能够改善老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调节不正常自由基系统和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59.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必走整合之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述了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IS)整合的重要意义和原则,介绍了HIS整合的方法措施以及经验.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骨盆多发性骨折各部位的摄影角度及影像显示的原理及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选择骨髂标本做研究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摄影,并选择了最佳摄影角度及方法,进行了30例患者的摄片,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果:骨盆多发性骨折的各部位最适宜的摄影角度。骨盆入口位,摄影角度向头侧倾斜25°位;骨盆出口位,摄影角度向足侧倾斜25°位;髂骨及闭孔斜位,一侧抬高25°位,影像显示效果较佳,优于有关报导的摄影角度及方法。结论:对外伤性骨盆多发骨折的患者,各部位摄影角度上述所示,此方法可行,完全符合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