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36篇
  免费   5652篇
  国内免费   3917篇
耳鼻咽喉   821篇
儿科学   979篇
妇产科学   544篇
基础医学   5374篇
口腔科学   1102篇
临床医学   8696篇
内科学   7007篇
皮肤病学   693篇
神经病学   2254篇
特种医学   24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6031篇
综合类   16285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6547篇
眼科学   1422篇
药学   8190篇
  78篇
中国医学   4513篇
肿瘤学   3781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514篇
  2022年   1367篇
  2021年   2375篇
  2020年   2041篇
  2019年   1339篇
  2018年   1438篇
  2017年   1842篇
  2016年   1515篇
  2015年   2695篇
  2014年   3644篇
  2013年   4050篇
  2012年   5985篇
  2011年   6495篇
  2010年   5420篇
  2009年   4695篇
  2008年   5199篇
  2007年   4801篇
  2006年   4630篇
  2005年   3638篇
  2004年   2723篇
  2003年   2405篇
  2002年   1943篇
  2001年   1582篇
  2000年   1212篇
  1999年   770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416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4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风湿性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用药将患者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七氟烷组患者采用1%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后第2、8、24小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第8、16、72小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两组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楔嵌压(PAWP)、总胆红素、AST、A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氘代试剂(CIL)、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患者MAP、HR、PAWP、TBIL、AST及ALT的影响相似,但是对SVI、LVSWI、BUN及Cr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对俯卧位通气(PPV)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行PPV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PPV,实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进行PPV。比较两组患者PPV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均较各组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脱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误吸和面部水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对PPV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皮肤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3.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地调研等方法,分析医院离退休干部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社区对离退休干部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提出通过党建引领医院离退休干部参与社会治理的“1235”模式,并给出具体的操作路径,以期为推动医院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严重。化疗是结直肠癌常见治疗方式之一,并与营养不良独立相关,化疗后患营养不良风险增大且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同时,营养不良可导致患者化疗疗效差及预后不良,并增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生存率等。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且多学科团队合作是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目前营养治疗主要包括营养咨询、口服营养补充剂、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相关指南和研究表明在营养治疗时应首选口服营养补充剂及肠内营养,仅在采用以上治疗后仍存在营养不足或无法进行肠内营养时行肠外营养。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与化疗之间关系、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指南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治疗方面重视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46.
中性粒细胞肺内的大量浸润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它能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而发挥保护肺组织的作用,但若中性粒细胞大量的肺内浸润和过度的活化则可损伤肺组织,此负面作用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磷酸肌醇-3激酶的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急性肺损伤患者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呼吸爆发、趋化及凋亡有重要的作用。故了解其作用机制可能会从细胞分子水平为急性肺损伤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7.
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探讨定期检测肝功能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门诊就诊心血管病患者,了解其所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每月复查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结果所用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常用剂量为10~20mg/d,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而肝酶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肝酶升高3倍以上者所占比例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低剂量应用时对肝脏损伤小,没有必要频繁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不同钙离子浓度的透析液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血清钙离子水平及血压变化的影响,为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高钙血症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钙离子浓度的透析液,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高钙组(1.75mmol/L)和低钙组(1.25mmol/L),比较患者每次透析前后脉搏、血压,同时抽查患者透析前后血钙及血肌酐浓度的变化。结果透析后两组患者血肌酐浓度均显著下降,透析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钙组患者透析后血钙较透析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低钙组患者血钙比透析前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钙组患者透析后较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都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钙组患者透析后较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都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血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后低钙组较高钙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都降低,三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与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离子水平及血压呈正相关,低钙透析液透析有助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49.
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穴:太溪、肾俞、合谷、廉泉,将穴位与电针仪连接。结果显示治疗后部分患者口干症状有明显改善。血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指标降低。结论:电针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好、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0.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6例)和非糖尿病组(62例)。以术前和术后可能的9个危险因素作为分析指标,进行这些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有无肝硬化及肝硬化的程度、术前糖耐量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激素的使用时间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术前肝硬化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硬化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DM的发生率高于代偿期。术前糖耐量异常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激素半年内撤离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年内未撤离者。而两组患者的年龄、HBV的感染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硬化、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糖耐量异常,长期使用激素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