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3篇
  免费   617篇
  国内免费   413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68篇
基础医学   554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809篇
内科学   626篇
皮肤病学   91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238篇
外科学   732篇
综合类   175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573篇
眼科学   89篇
药学   782篇
  13篇
中国医学   630篇
肿瘤学   31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507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53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工作倦怠感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本文报道了高原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感状况。  相似文献   
52.
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1例男性成人尸体标本双侧六指、趾(图1),其发育正常,尸长187cm.,第6小指、趾的皮肤、指(趾)甲完整,色泽正常,指(趾)骨形态结构正常。测量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为临床应用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提高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新鲜成人男性上肢标本 1 6侧 ,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 ,对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尺动脉腕背支起始于尺动脉的尺侧 ,距豌豆骨上方 4 2 .6 0± 8.2 0mm ,起始处外径1 .4 6± 0 .32mm ,长 1 1 .4 6± 8.2 0mm。尺动脉腕背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 ,穿过尺侧腕屈肌腱的深面 ,从掌侧向后内侧斜行 ,两者成锐角 ,平均 38.6 0± 8.2 0°,行至 1 1 .4 6mm处分为升支与降支。升支穿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 ,沿前臂内侧缘上行 1 2 2 .4 0± 1 3.80mm处再分为细小分支 ,升支起始部的外径为 0 .6 2± 0 .2 8mm。结论 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是以尺动脉腕背支升支为蒂 ,可在前臂尺侧设计大面积岛状皮瓣 ,通过转位修复腕部和手部创伤及挛缩瘢痕切除术后的创面 ,不牺牲前臂主要血管 ,手术操作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制功能性鼠抗人OX40单克隆抗体。方法:以转人OX40的转基因细胞L929-OX40为免疫原,常规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融合,以L929-OX40转基因细胞及PHA活化的T细胞为抗体筛选阳性细胞,经免疫荧光标记分析对杂交瘤进行反复筛选和多次的克隆化培养;采用快速定性试纸法及竞争抑制结合试验分析了该单抗的亚类及抗原识别位点;采用MTT法分析单抗在体外对T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以及ELISA分析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获得1株持续、稳定分泌鼠抗人OX4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7E11),该单抗能特异性地识别人OX40分子和介导有效的共刺激信号,体外促进活化的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论:成功研制成一株能分泌功能性鼠抗人OX4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该抗体特异性地识别人OX40分子并具有在体外协同刺激T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音猬因子的功能受体斑片在培养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鹏  胡沛臻  苟琳  张萍  鞠躬 《解剖学报》2002,33(6):561-565
目的 观察在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内是否有发育调控分子———音猬因子 (sonichedgehog)功能受体———斑片 (patched)表达。 方法 神经干细胞克隆在体外培养传代后 ,用patched的特异性引物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RT PCR分析 ,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 ,用地高辛标记克隆的探针 ,对神经干细胞进行原位杂交分析。 结果 神经干细胞克隆内大量的细胞均可表达sonichedgehog的功能受体patched ,patched阳性细胞间未见明显差别 ,克隆边缘与中央的patched分布也未见明显差别。 结论 sonichedgehog信号传导路可能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大规模培养对于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重大意义。体外呈球状生长的神经干细胞球在长大到一定尺寸之后,有可能在其内部由于养分缺乏而形成坏死细胞,这对于干细胞的有效扩增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模拟神经球的动态生长过程并分析出现坏死细胞的临界神经球尺度对于神经干细胞的大规模扩增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元胞自动机技术建立了模拟神经球生长的动态模型,并结合神经球内养分的扩散传递模型,求解神经干细胞球内出现坏死细胞的临界神经球尺寸以及坏死细胞的扩大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坏死细胞的出现与体外培养条件有一定关系;坏死细胞的出现主要取决于神经球的尺寸,其外部再好的培养条件也不可能抑制坏死的出现。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神经球内由于氧缺乏而形成的坏死细胞的出现要早于由于葡萄糖缺乏时的情况,并且坏死细胞一旦出现,其增长速度就非常快,有可能很快使整个神经球成为坏死细胞球。本研究所建立的CA模型及神经球内的传质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神经球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14和泛素因子E4A(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及癌旁正常卵巢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RFDD-PCR、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USP2、USP14和UBE4A在4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卵巢组织上的表达差异。结果: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或低表达。结论: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卵巢癌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8.
引入关联维的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本研究在传统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又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关联维,通过小波系数的标准差和关联维重新构造特征向量,将其送入自组织映射网络对拇指弯曲、食指弯曲和无名指弯曲三种手势动作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引入关联维的特征提取方法其识别正确率明显优于传统的小波变换的方法。可见,关联维作为一种新的特征参数,为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含量变化的分析,探讨上述物质在视神经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建立家兔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GAP-43的表达。利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视网膜中MDA、NO、ATPase的含量。结果视神经损伤后3d,可在视网膜的切片中看到GAP-43表达阳性的细胞,位于RGCs层,其胞体染成棕黄色,胞核无色;伤后5d阳性细胞增多,颜色加深;伤后7d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达最高峰;伤后14d阳性反应下降,阳性细胞数下降,染色变浅。视神经损伤后1d视网膜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第5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伤后14d仍高于对照组(P<0.05)。NO含量在伤后3d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于伤后5d达到高峰,伤后14d仍高于对照组(P<0.01)。ATP酶活性于伤后第1天d开始显著降低(P<0.01),5d后逐渐升高,伤后14d仍低于对照组(P<0.05)。MDA的含量与NO呈正相关(r=0.8644,P<0.01);ATP酶的活性变化与NO呈负相关(r=-0.9639,P<0.01),ATP酶的活性变化与MDA亦呈负相关(r=-0.9018,P<0.01)。结论脂质过氧化作用、NO毒性作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调查分析重庆市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行为表现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提高健康教育宣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3月6日00:00至24:00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滚雪球抽样和方便抽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 980份,调查的城市农村人数比为2.19∶1,男女性别比为1∶1.90,调查对象的年龄以37~55岁居多,占67.55%。54.95%调查对象为高认知水平,64.48%调查对象行为表现良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住地为城市(OR=1.372),女性(OR=1.256),学历为高中或专科(OR=1.977)、本科及以上(OR=3.149),职业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OR=1.284)、教师(OR=1.530)的认知水平较高;女性(OR=1.114),学历为高中或专科(OR=1.217)、本科及以上(OR=1.225),家庭中有医务人员(OR=1.213)、高认知(OR=1.968)的行为表现较好。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微信(90.49%)、网络媒体(87.55%)和电视(82.56%)获取健康教育信息;对疾病知识(85.40%)、防护措施(84.53%)和防控措施(78.71%)的需求均较高。结论 在本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重庆市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农村地区人群、低学历人群和学生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