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30篇
  免费   4242篇
  国内免费   2992篇
耳鼻咽喉   394篇
儿科学   638篇
妇产科学   276篇
基础医学   3604篇
口腔科学   975篇
临床医学   5111篇
内科学   4444篇
皮肤病学   712篇
神经病学   1896篇
特种医学   22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5145篇
综合类   11337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4437篇
眼科学   626篇
药学   5326篇
  52篇
中国医学   3907篇
肿瘤学   2862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508篇
  2022年   1202篇
  2021年   1659篇
  2020年   1534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1104篇
  2017年   1316篇
  2016年   1079篇
  2015年   1984篇
  2014年   2534篇
  2013年   3049篇
  2012年   4293篇
  2011年   4650篇
  2010年   3861篇
  2009年   3520篇
  2008年   3677篇
  2007年   3408篇
  2006年   3101篇
  2005年   2548篇
  2004年   1802篇
  2003年   1566篇
  2002年   1244篇
  2001年   930篇
  2000年   748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对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和治疗进行了分析,采用切除后植皮或扩张头皮瓣修复治疗6例。结果6例病变切除彻底,随访无复发。其中2例植皮病例患者导致局部秃发,4例扩张头皮瓣修复外形满意。结论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头皮良性病变,头皮扩张术是修复治疗头皮脑回样病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2.
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对45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Tru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45个动脉瘤中41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后44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29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2.2%。栓塞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6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复发。结论对小型颅内动脉瘤采用GDC或Truf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根据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栓塞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64.
547例垂体腺瘤延迟诊断原因及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垂体腺瘤特别是微腺瘤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通过对所搜集病史资料完整,经医学影像学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547例垂体腺瘤(内有251例微腺瘤)延迟诊断原因的分析,找到影响垂体腺瘤早期诊断的因素。结果:296例垂体大腺瘤蝶鞍X线平片、CT、MR常规检查即可诊断。CT骨窗蝶鞍片有助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251例微腺瘤经高分辨力CT薄层冠状强化扫描和高场强MR薄层强化扫描得以明确诊断。结论:熟悉垂体腺瘤的首发症状,及时行CT、MR常规扫描可明确大腺瘤的诊断,CT骨窗片可发现垂体微腺瘤的佐证。高场强MR薄层强化扫描是目前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方法,高分辨力CT冠状薄层强化扫描次之,结合神经内分泌学检查是提高垂体腺瘤影像学早期诊断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乏氧心肌显像剂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用于诊断实验性缺血心肌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体外放射自显影法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8只)及无再灌注组(8只)鼠心肌对99Tcm-HL91的摄取.结果 对照组和无再灌注组心肌未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再灌注组心肌非坏死区有较高放射性浓聚,与正常心肌组织的摄取比值为1.634±0.354.结论 99Tcm-HL91表现出较强的亲乏氧组织特性,能较好区分存活和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66.
和厚朴酚对D 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衰老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个体发育成熟后,随年龄的增长,体内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逐渐退化,生理功能相应减弱,整体适应能力和抵抗力随之下降等的综合表现.据相关报道目前解释衰老机制的理论或学说达200多种~([1]),自由基致衰老是大家公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定性了解矿山巷道内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特性。方法 在巷道内的不同区间,分别用凝结核颗粒计数器和个人气溶胶测量仪巡测气溶胶的粒子数和质量浓度,并通过质量浓度的分级测量定性评价微米级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在调度室内外,用金属丝网筛扩散法测量亚微米级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结果 巷道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42 mg/m3,其量值大小因工作断面而异,且受人工活动影响变化较大;巷道内粒径大于1.0 μm的颗粒物广泛存在,而粒子直径小于5 nm的气溶胶基本上未被检出。结论 矿山巷道内气溶胶特性因工作断面、人工活动和通风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明显,在开展内照射剂量评价时应考虑粒径大于1.0 μm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剂量贡献。  相似文献   
68.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Caco-2细胞摄取转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胃肠吸收转运机制。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孵育时间、介质pH、药物浓度及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叠氮钠)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摄取转运的影响,并分析HSYA灌胃给药后在大鼠尿及粪中的累积排泄。结果HSYA的摄取符合被动扩散过程,pH7.8环境下药物的细胞摄取量[(1.05±0.045)mg·g-1]低于pH5.4[(1.24±0.09)mg·g-1](P<0.05),其在Caco-2单细胞层的表观透过系数(Papp)为(2.16±1.21)×10-8cm·s-1,加入环孢菌素A和叠氮钠后其Papp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47.92±17.8)×10-8和(12.53±4.55)×10-8cm·s-1。HSYA大鼠灌胃给药(5.6mg·kg-1)后31h,其尿和粪中的累积排泄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0.74%和28.57%。结论HSYA的吸收基本符合被动扩散过程并有P-gp的参与,其黏膜透过性较差,碱性环境相对不利于药物的吸收。HSYA口服后的胃肠吸收较差,大量的药物被排出体外或在胃肠道内被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69.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感染的疗效。方法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发生软组织感染18例。结果18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年6个月。软组织感染均愈合,骨折正常愈合12例,延迟愈合6例,无慢性骨感染发生。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感染,可短期控制感染,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尤其适用于深部软组织感染患者。手术简单,疗效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70.
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3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6年来收治的胰岛素瘤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77例,女60例。137例均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B超,CT,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5.1%,67.9%,58.1%。12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02例(80.9%)行胰岛素瘤摘除术,4例(3.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12.7%)行胰体尾切除术,另外4例(3.2%)行开腹探查术。切除的122例肿瘤中,良性占96.7%,恶性3.3%;单发肿瘤98.4%,多发1.6%。86.9%肿瘤直径≤2.0cm。13.1%肿瘤位于胰头;位于胰体和胰尾者分别为46.7%和40.2%。结论Whipple三联症,结合IRI,IGR,C-肽,以及胰岛素原的检测水平,可作为胰岛素瘤的定性诊断依据。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仍很困难,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治疗首选肿瘤摘除术,如果术中探查未能找到肿瘤,不宜盲目行胰体尾切除术,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低血糖症,同时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定位后,再考虑二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