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75篇
  免费   2433篇
  国内免费   1597篇
耳鼻咽喉   301篇
儿科学   375篇
妇产科学   112篇
基础医学   1594篇
口腔科学   577篇
临床医学   3211篇
内科学   2566篇
皮肤病学   213篇
神经病学   501篇
特种医学   1161篇
外科学   2497篇
综合类   7182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2980篇
眼科学   237篇
药学   2957篇
  17篇
中国医学   2533篇
肿瘤学   1080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666篇
  2021年   819篇
  2020年   777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735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992篇
  2014年   1232篇
  2013年   1632篇
  2012年   2646篇
  2011年   2931篇
  2010年   2533篇
  2009年   2189篇
  2008年   2239篇
  2007年   2048篇
  2006年   1909篇
  2005年   1496篇
  2004年   1030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477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的发展,肺移植存活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肺耐受缺血时间较其它实体器官短,因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经成为肺移植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阐明其发生机制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当今医学界亟待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方面对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MRS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6例,按照WHO诊断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表面线圈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 脑胶质瘤的^1H—MRS表现:肌酸(Cr)轻度下降,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显著下降。胆碱(Cho)显著增高。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的NAA/Cho、Cho/Cr、NAA/Cr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其中NAA/Cho和Cho/cr比值反映肿瘤级别较稳定;NAA/Cr、NAA/Cho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分别为-0.663,-0.851),Cho/Cr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为0.858)。结论 ^1H—MRS与MRI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1H-MRS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脑挫裂伤患者56例,入院时患者的格拉氏哥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为3~8分,均于入院1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同时行血肿清除术;20例在伤后5~20h内行早期高压氧(HBO)治疗,36例在脑水肿消退后(7~18d)行常规HBO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3周后重新GCS评分,6个月后进行格拉氏哥结果评级(glasgowoutcomescale,GO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GCS评分和6个月后GO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HBO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HBO治疗组。结论早期的HBO治疗可以及时提高血氧含量,阻止恶性缺血缺氧的发生。重度脑挫裂伤患者术后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行HBO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再感染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拉米夫定的应用已使乙肝相关性肝病成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但是,HBIG及拉米夫定用于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存在不少缺点。同时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的受者也可以通过输血、供肝及其他途径感染乙肝。因此,寻找更经济、有效、安全可靠、更具潜力的预防策略,减少或停用HBIG及拉米夫定,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目标,而乙肝疫苗即是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对就近年来乙肝疫苗用于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DE5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美国Amb ion公司提供的设计软件设计并合成人PDE5基因的siRNA序列,合成3对PDE5 siRNA和1对阴性对照siRNA,转染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同时设定空白转染组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24、48、72、96 h)点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cGMP浓度变化,观察PDE5 siRNA对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cGMP的影响。结果:siRNA1、siRNA2和siRNA3转染后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GMP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siRNA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在转染后72 h最为显著,siRNA1、siRNA2、siRNA3、阴性对照siRNA和空白对照组cGMP测定值分别为:5.89±0.19、3.52±0.16、2.88±0.08、0.72±0.12、0.60±0.16 pmol/m l,siRNA1组明显高于siRNA2、siRNA3组(P<0.05)。结论:体外化学合成的PDE5 siRNA能有效地增加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cGMP的水平,不同序列siRNA增加cGMP水平的能力不同,为E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和民族生较为严重的功课不及格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课题组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2006年4月对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生活习惯、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熟悉程度、自学时间和学习努力程度、学校学院教师对待他们方式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与访谈,课题组针对影响因素归纳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对移植物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BN至Lewis大鼠的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反义ERK1/2治疗组移植前取供者动脉血管段给予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基因转染;腹主动脉移植术后1个月内受者每日从尾静脉或阴茎背静脉注入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寡核苷酸100μl。对照组移植未经任何处理的血管段,移植后也无特殊处理。移植术后60d取移植段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内膜和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段血管ERK1/2基因的表达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60d,对照组的移植动脉呈慢性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移植血管中ERK1/2基因高表达,CD4^+、CD8^+T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反义ERK1/2基因治疗组移植动脉呈血管内膜炎改变,ERK1/2基因表达不明显,内膜有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对照组ICAM-1表达显著高于反义ERK1/2治疗组(P〈0.05)。结论反义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缓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发生,这种保护机制可能和减少ICAM-1的表达以及减少移植血管T淋巴细胞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