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3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24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01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450篇
内科学   444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18篇
特种医学   131篇
外科学   315篇
综合类   521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54篇
眼科学   105篇
药学   361篇
中国医学   298篇
肿瘤学   19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鹰昆  田芳  窦德强  康廷国  董锋 《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
目的研究新引种的抗糖尿病植物亚贡Smallanthus sonchifoliu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NMR和MS等波谱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亚贡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8-二羟基-(5H,8H)-β-紫罗兰醇(Ⅰ)、对映-贝壳杉烷-3β,16β,17-三醇(Ⅱ)、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19-酸(Ⅲ)、3,4-二羟基苯甲醛(Ⅳ)、正二十五醇(Ⅴ)和正二十八醇(Ⅵ)。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为首次发现的β-紫罗兰醇型新化合物,命名为亚贡醇(sonchifolol)。  相似文献   
992.
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enyl]phenylacetate(1),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2),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3),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4-en-3-one(4),[1′S]-1′-乙酰氧丁香酚乙酯(5),反式对羟基桂皮醛(6),对羟基苯甲醛(7),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8),高良姜素(9),trans—P—coumaryl diacetate(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4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苯庚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3.
黄煌运用桂枝茯苓丸验案两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德强  刘西强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48-1749
黄煌先生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是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知名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有颇多研究。临床上,黄煌教授擅长从体质、方证、药证辨治疾病,喜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诸多疑难病。现以黄煌教授在临床上应用娴熟的一张经方桂枝茯苓丸为例,浅析其运用本方的思路,并略举验案2则,以现体质辨证的魅力。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提出分子标记法检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全电性离子色谱技术用于筛选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将特定pH条件下中药的全部水溶性蛋白的色谱峰呈现出来,形成全电性离子色谱图,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筛选出相同药性中药间共有的药性标识峰,对药性标识峰组分作SDS—PAGE,比较分析药性相关的共有蛋白条带,作为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结果:干姜、肉桂、仙茅3味热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部分编号为30附近,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黄连、知母、金银花3味寒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编号为35附近会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3味热性中药的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50ku(1u=1.66054×10^-27)附近存在一条共有条带,在分子质量约为31ku处,存在2条共有条带;3味寒性中药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31ku附近,存在2条共有条带。结论:收集编号为35和30附近的共有色谱峰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的寒、热药性标识峰。标识峰的共有条带分别是3味寒性中药与3味热性中药所特有的,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可行的中药药性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含量.结果:苷含量为2.85%~7.82%,以天水最低,建德最高,苷元含量为0.03%~1.37%,以会川最低,金陵最高.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牛蒡子药材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含量,可作为牛蒡子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神经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脑区中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on,AVP)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 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记忆行为,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脑区(额区皮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 和纹状体)SS、AVP的含量.结果:在15 d的记忆测试中,模型组大鼠出错次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模型组的额区皮 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中SS相对含量均较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 01),AVP相对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只在颞叶及纹状体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物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多发性脑梗死后SS、AVP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对2005~2007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种类、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用量呈上升趋势;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为临床一线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用量逐年增大。结论: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临床使用结构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999.
眼损伤致眼球摘除7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损伤致眼球摘除的病例病因、分布与临床表现。方法:对723例因眼损伤致眼球摘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23例眼损伤致眼球摘除的病例,男/女等于6.5/1;20岁~50岁占80.08%;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43.98%。锐器伤457例,I期摘除率11.35%,垚挫伤154例,I期摘率57.14%,车祸、爆炸等111例,I期摘除率95.50%;Ⅱ期摘除的患者中眼球萎缩占40.53%,继发性青光眼占21.30%。钝挫伤组眼眶壁骨折发病率在89.72%,其中以眶下壁/眶内侧最多见。结论:眼损伤病例虽锐器伤发生率高,但钝挫伤与车祸、坠落、爆炸等伤情重,I期摘除率高,常伴有眼眶骨折。  相似文献   
1000.
酸枣仁汤对血虚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机体在血虚模型状况下,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4—03/05在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246只。(④观察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经煎煮制成酸枣仁汤颗粒。酸枣仁颗粒溶于蒸馏水,制成0.6,1.2,2.4g/mL溶液)对血虚小鼠戊巴比妥钠致睡眠时间的影响:取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酸枣仁汤低、中、高剂量组(灌服酸枣仁汤生药量6,12,24g/kg),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造失血性贫血模型刊、鼠眼眶放血0.5mL,24h后给药,连续给药5d,最后1d给药1h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5mg/kg。15min内翻正反射消失达30s以上为进入睡眠,翻正反射恢复为清醒,其间为睡眠时间,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期。③观察酸枣仁汤对血虚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取昆明种小鼠66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n=12,21),酸枣仁汤低、中、高剂量组(n=11,12,10)。每组干预时间及干预措施同睡眠时间实验。分别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7mg/kg。腹腔注射后15min内翻正反射消失1min(睡眠)记为阳性(+),否则(清醒)记为阴性(-)。④观察酸枣仁汤对血虚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每组小鼠只数、干预措施及干预时间同“睡眠时间”观察,进行旷野法实验:将小鼠放人直径30cm,高20cm的圆柱型笼中,笼底部分为19格,笼上方1m处放置60W白炽灯,描记小鼠在笼内2min的活动轨迹,轨迹与笼底格线相交记为1次。⑤观察酸枣仁汤对血虚小鼠血红蛋白的影响:每组小鼠只数、干预措施及干预时间同“睡眠时间”观察。用HiCN法测血红蛋白含量,给药第1天,第6天分别测血红蛋白含量,比较血红蛋白的变化值。⑥计数结果差异比较采用χ^2Test孙氏直接概率法,组间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小鼠24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酸枣仁汤低、高剂量组睡眠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0.05),睡眠期明显长于模型组(P〈0.05)。②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睡眠小鼠只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清醒小鼠只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小鼠自发活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酸枣仁汤中剂量组小鼠自发活动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④治疗前模型组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酸枣仁汤中、高剂量组小鼠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 结论:①酸枣仁汤对机体在血虚小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②酸枣仁汤能提高血虚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血虚症状,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