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9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123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02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6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的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IMI-3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新的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IMI-3传播机制.方法采用E试验测定抗菌药物MIC,接合试验、酶切克隆筛选及鸟枪法测序对编码基因IMI-3传播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阳性克隆菌E.coli pT103有5个开放读码框(ORF).在编码基因IMI-3的两侧各有一相同的插入序列,氨基酸序列与IS903有71%的同源性.鸟枪法测序显示IMI-3与染色体介导的IMI-有99%的同源性.结论IMI-3编码基因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IMI-1经点突变通过转座酶Tn903转移至可接合性质粒上.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椎动脉损伤在闭合性颈椎创伤中的发病率及其与颈椎损伤机制、类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观察椎动脉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于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间 ,利用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连续观察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结合颈椎X线、MRI、CT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 结果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中 ,12例 (2 6 % )伴椎动脉损伤。其中 7例为双侧损伤 (4例一侧未显影、一侧狭窄 ,3例双侧狭窄 ) ,5例为单侧损伤 (均为一侧狭窄 ) ;10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2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偏盲等症状。椎动脉损伤与屈曲型损伤及颈椎严重不稳定相关 (P <0 .0 5 ) ,与小关节绞锁、横突孔骨折及脊髓完全性损伤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闭合性颈椎创伤的较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颈椎创伤中的颈椎严重不稳定、屈曲型损伤、伴有脊髓完全性损伤、小关节绞锁和 (或 )横突孔骨折应高度怀疑椎动脉损伤。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损伤有较高的警惕性 ,常规进行颈部动脉MRA检查是最有效的早期正确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测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 ,为家猪心脏研究和心脏移植积累资料。方法 甲醛固定的家猪心脏 35例 ,大体解剖并观测三尖瓣复合体。结果 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由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 ,瓣环周长为 70 75± 8 4 5mm ,前瓣、后瓣、隔侧瓣、前隔连合、前后连合、后隔连合的高度分别为 14 5 8±2 6 4、14 16± 2 5 0、12 84± 2 37、6 2 9± 1 97、6 86± 1 0 1、6 5 1± 1 36mm。前隔连合、前后连合、后隔连合的宽度分别为 6 4 0± 1 5 4、6 78± 1 2 3、6 4 3± 1 4 6 ;前乳头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后连合的条数分别为 3 0 0± 0 97、3 0 9± 1 0 9、2 4 4± 1 16 ;后乳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后瓣、隔侧瓣和后隔连合的条数分别为 2 6 0± 0 6 9、3 0 9± 1 6 3、1 14± 0 4 3。隔侧乳头肌起始 ,附着于前瓣、隔侧瓣、前隔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1 71± 0 6 7、2 37± 1 2 6、0 94± 0 4 2。结论 家猪心脏三尖瓣复合体中各结构与人类相似 ,但大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4.
MUS81基因在喉癌中的突变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US81基因突变和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分析了42例喉癌患者MUS81基因第9、10外显子的突变;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MUS81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42例喉癌、癌旁组织标本中,癌旁正常组织均无突变,喉癌组织标本中19例发生突变,占45.2%(19/42),11例喉癌组织第9外显子发现有突变,占26.2%(11/42),8 例喉癌组织第10外显子有突变,占19%(8/42),分析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转录-PCR结果表明,42例喉癌中有17例MUS81基因mRNA低表达,占40.48%(17/42).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结果表明,42例喉癌中有17例MUS81蛋白质低表达,占40.48%(17/42),经统计学分析肿瘤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表明MUS81基因突变与mRNA和蛋白质低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1).统计结果显示喉癌MUS81基因突变与TNM分期、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MUS81基因低表达与TNM分期、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发现MUS81基因在喉癌组织中有突变发生及表达异常,提示MU81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可能是喉癌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大鼠基底前脑巢蛋白(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法 先用荧光素逆行追踪法显示基底前脑内投射至海马的荧光素标记神经元,观察摄片后再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荧光照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照片,辨认荧光素和nestin双标神经元。结果 在基底前脑注射侧的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核的垂直支(vDB)和水平支(hDB)均存在荧光素标记细胞,其中一部分为nestin免疫阳性。在MS、vDB和hDB,双标细胞占逆行标记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1.3%、25%和20.6%;占nestin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6%、15.7%和16.3%。结论 大鼠基底前脑的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向海马投射。提示在基底前脑有一个平行于隔-海马胆碱能投射和GABA能投射的第3条通路。  相似文献   
26.
ESWL实际焦点位置的理论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理论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分析了ESWL中的非线性的动力学焦点和实际焦点的位置 ,给出三种典型的动力学焦点的数值结果 ,说明非线性动力学焦点和实际焦点一般不是几何焦点 ,指出正确确定实际焦点在ESWL技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7.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的分支分布变异,现报道如下:腹腔干发出3大分支,即脾动脉、肝总动脉和副左肝动脉。肝总动脉正常,距腹腔干1.85cm处发出肝固有动脉和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又发出肝左、右地动脉。①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右动脉,在距肝总动脉分支处0.24cm处发出,总长为4.6cm,跨过门静脉的前方,走行于胆总管的后方,随后分为两支进入肝右叶。  相似文献   
28.
利用突变修饰后消除转化活性并保留抗原性的中国山东地方株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l6)E6E7融合基因(fmE6E7),研制治疗HPVl6相关疾病的DNA疫苗。用PCR扩增fmE6E7基因后,插人真核表达质粒获得pVRl012-fmE6E7,瞬时转染Cos-7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证实其表达后,在C57BL/6小鼠后腿肌肉进行裸DNA免疫,5lCr释放法体外分析免疫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鼠血清中E7特异性抗体。研究表明修饰后的中国地方株E6E7融合基因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体反应和CTL反应,与单独野生型E7基因免疫相比,E6E7融和基因可更好的活化CTT反应。表明修饰后消除转化活性的中国地方株E6E7融合基因可作为HPVl6治疗性DNA疫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29.
RNA编辑酶ADAR1对淋巴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索ADAR1活性升高对淋巴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1)构建反转录病毒载体;PCR从小鼠cDNA中放大ADAR1全长基因,连入反转录病毒MIEV载体,感染包装细胞后分泌病毒颗粒;(2)病毒颗粒感染T淋巴细胞CTLL2和B淋巴细胞A20,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3)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结果 ADAR1/MIEV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后,使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结论 ADAR1在淋巴细胞发挥功能方面起有重要的作用,但哪些物质需要编辑以及具体机制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通痹灵对于IL-2及其受体α链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 ,研究通痹灵对于CIA大鼠关节滑膜原代细胞分泌IL 2 ,以及通痹灵总碱对于IL 2受体α链CD2 5表达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CIA大鼠动物模型。容积法测量足肿胀度 ,原代滑膜细胞培养、放免法检测培养液上清 ,观察通痹灵对滑膜内IL 2的影响 ;体外实验 ,分离大鼠淋巴细胞 ,佛波醇酯 (PDB )或刀豆蛋白 (ConA )体外刺激 ,双色免疫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 ,观察通痹灵总碱对CD3+CD2 5 +表达的影响。结果是体内实验 ,通痹灵高剂量可明显减轻CIA大鼠的足肿胀度 ,与MTX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通痹灵高、低剂量可明显抑制CIA大鼠滑膜内IL 2的合成 (P <0 0 1) ;体外实验 ,通痹灵总碱显著抑制ConA刺激下的CD3+CD2 5 +的表达 ,而对PDB加ionomycin没有明显作用。提示通痹灵可以通过抑制IL 2合成及ConA激活的IL 2受体α链CD2 5信号转导通路 ,减轻局部关节的炎症 ,为其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