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10篇
  免费   7236篇
  国内免费   4923篇
耳鼻咽喉   1038篇
儿科学   1808篇
妇产科学   926篇
基础医学   9439篇
口腔科学   1463篇
临床医学   11539篇
内科学   11697篇
皮肤病学   1112篇
神经病学   4533篇
特种医学   37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666篇
综合类   21865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一般理论   32篇
预防医学   9378篇
眼科学   1785篇
药学   11269篇
  109篇
中国医学   6186篇
肿瘤学   5788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770篇
  2022年   2091篇
  2021年   3713篇
  2020年   2977篇
  2019年   2462篇
  2018年   3146篇
  2017年   3087篇
  2016年   3060篇
  2015年   4493篇
  2014年   5852篇
  2013年   6949篇
  2012年   8695篇
  2011年   8554篇
  2010年   7815篇
  2009年   6565篇
  2008年   6926篇
  2007年   6526篇
  2006年   6073篇
  2005年   5001篇
  2004年   3881篇
  2003年   3274篇
  2002年   2555篇
  2001年   2162篇
  2000年   1745篇
  1999年   1122篇
  1998年   666篇
  1997年   623篇
  1996年   460篇
  1995年   341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230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184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46篇
  1980年   32篇
  1968年   34篇
  1967年   22篇
  1949年   23篇
  1948年   23篇
  1947年   25篇
  193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02.
新近发展的代孕技术给众多不孕夫妇带来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时,也对人们传统的生殖伦理观念形成冲击并挑战现存法律制度.人们不仅要肯定代孕技术的合理性,也要警惕其所产生的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合理利用该技术和制定相应的法规是避免出现伦理和社会混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3.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索密闭式吸痰管应用在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护理中的利弊.提出临床问题后,用主题"Endotracheal and Closed suction"检索Cochrane CDSR,ACP Journal Club,DARE,CCTR(OVID平台)、Medlin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获得相关证据.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明显减轻由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症状,从而降低病人对吸痰的恐惧程度,避免由吸痰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改进直接体绘制技术(DVR)算法中的关键步骤,绘制能表达数据场中不同层次组织的内部结构。方法根据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和物质本身对光线的衰减,将数据场划分为边界不丰富的简单数据场和边界丰富的复杂数据场,从而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来构造阻光度传递函数(TF);将数据场中低灰度体素点看为一种不发光但会导致采样光线衰减的物质;根据采样结束时采样光线的阻光度分布来调整TF,完成三维绘制。结果绘制出了不同层次组织的内部结构。结论本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体素点相互遮挡的问题,实现了医学三维整体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5.
丹参对持续癫痫幼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  马华 《武警医学》2006,17(3):182-185,F0004
目的 探讨丹参对持续癫痫发作诱发幼鼠脑神经元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皮下及腹腔注射贝美格针诱发健康幼龄鼠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光镜下观察神经元病变情况;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持续癫痴组幼鼠脑组织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神经元病变。电镜下可见海马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病变。丹参治疗组神经元病变均轻于持续癫痴组;而正常对照组未见类似病变。结论 丹参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对持续癫病幼鼠脑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有效防治小儿惊厥性脑损伤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6.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1、3个月、1年和2年分别有43.6%、39.I%、36.6%、35.3%和35.7%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与病程、术前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类型有关,与年龄和神经根直径无关。[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1个月内下肢麻木恢复最快,术后1年和2年下肢麻木发生率为35.3%和35.7%,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T细胞非特异性活化在CNS脱髓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易感性BALB/c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在体外与碱性髓鞘蛋白(MBP)共培养,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NO水平。结果经MBP刺激的PBMC产生IFN-γ[(43.83±6.06)pg/mL]和NO[(180.76±20.75)μmol/L]明显增加,与对照组产生的IFN-γ[(28.52±2.18)pg/mL]和NO[(95.61±13.0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NS脱髓鞘性疾病发病过程中,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致炎细胞因子和其他有害物质增多。  相似文献   
108.
人胶质瘤干细胞内在自我更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胶质瘤干细胞内在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方法 观察原代胶质瘤细胞在单纯改良Eagle/F12培养液(DMEM/F12)中胶质瘤干细胞球的形成,并检测其CD13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MAP2)、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通过二代球体形成、细胞增殖测定、分化实验分析其自我更新、增殖、多能分化能力。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所分离细胞球细胞与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成瘤能力的差异。结果 在单纯DMEM/F12培养液中形成的胶质瘤细胞球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CD133,不表达分化标志GFAP、MAP2,少数细胞表达MBP。分离出的胶质瘤细胞球细胞可在单纯DMEM/F12培养基中增殖,并能形成CD133阳性的二代细胞球,可分化为GFAP、MAP2、MBP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裸鼠成瘤实验显示其成瘤能力显著高于原代胶质瘤细胞。结论 胶质瘤干细胞能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细胞因子培养基中形成肿瘤干细胞球,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不依赖于外源性生长因子,它可能拥有自我更新的自身活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不同成分的斑块对管腔狭窄的影响以及CT和MR血管成像(CTA、MRA)诊断不同成分斑块所致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CTA、MR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TA采用16层螺旋CT,MRA采用屏气三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FIESTA)技术。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这2种斑块在CTA和MRA上引起的显著性狭窄(≥50%)。以CAG为标准,评价CTA和MRA诊断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30例冠心病患者CTA共发现53个斑块,其中有28个非钙化斑块和25个钙化斑块。28个非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50%)7个,显著性狭窄(≥50%)21个。CTA和MRA诊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5.7%和47.6%、71.4%。CTA与CAG一致性好(Kappa值为0.65)。25个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19个,显著性狭窄6个。CTA和MRA诊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1.6%和83.3%、73.7%,MRA与CAG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46)。非钙化和钙化斑块在CAG上发生显著性狭窄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结论 非钙化斑块和以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是导致显著性狭窄的主要原因。完全钙化的斑块不引起或仅引起〈50%的狭窄。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而MRA评价严重钙化斑块引起的管腔变化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至2007年完成的1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在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及围术期护理.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胆囊切除的最佳选择,但仍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遵循正规的手术原则,及时中转开腹,才能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