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目的观察胶原酶与等离子刀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中,胶原酶组及等离子组各30例。在CT引导下达到病变椎间盘后,胶原酶组将600单位胶原酶溶于0.9%生理盐水2mL中,经穿刺针缓慢注入椎间盘内;等离子组设置消融能量为100Hz射频能量,温度为40℃,在椎间盘内缓慢来回移动工作棒,对髓核组织进行汽化30s,拔出刀头,用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约10s,后再次置入工作刀头,脚踏"热凝"键,将刀头从止点缓慢旋至起点。调节汽化方向,将上述过程重复3次。结果胶原酶组:优10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83.3%;等离子刀组:优11例,良15例,可4例,优良率86.6%。胶原酶组:腰部疼痛加剧22例,占73.33%;肠麻痹3例,占10%;尿潴留2例,占6.67%。两组均无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胶原酶与等离子刀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相当,但胶原酶治疗的不良反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2年元月至1998年8月采用络合碘(湖南医科大学防疫制品厂生产)、新洁尔灭(国营南昌杨子洲制药厂生产)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并进行临床比较,发现络合碘组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显微内窥镜下应用改良器械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后的脊柱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适合内窥镜下操作的L形反向刮匙及弧形凿等配套器械手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改进后的显微内窥镜工作通道及改良配套器械对1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进行潜式减压,双节段减压41例,其中单侧入路一侧减压11例,单侧入路双侧潜式减压24例,双侧入路潜式减压6例;单节段75例,其中单侧入路一侧减压18例,单侧入路双侧潜式减压36例,双侧入路潜式减压21例。结果:术中发生硬脊膜撕破2例,定位错误1例,术中予以纠正。92例随访6-45个月(平均26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1%。结论:应用改进后的工作通道和适合内窥镜下操作的器械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中央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是治疗该类疾病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脊柱内窥镜系统是将微侵袭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目前临床上用于腰椎间盘摘除及腰椎管狭窄减压等手术,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2001年9月至2004年1月应用美国安捷公司生产的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获取腰椎标本的CT及MRI影像数据并对腰椎Kambin三角行3D融合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腰椎神经根出口处直径(d)、神经节最大直径(D)、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夹角(A)、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神经根发出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硬脊膜的水平距离(l2)。再进行解剖数据测量:暴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且在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留有少量软组织以确保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以及量角器测量与3D模型相同的测量参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对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in三角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现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两组间各测量指标(d、D、A、l1、l2)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1±0.24mm、0.43±0.22mm、3.54°±1.72°、1.56±0.81mm和1.56±1.03mm;两组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1.03,P=0.31),D(t=-1.26,P=0.21),A(t=-1.54,P=0.13),l1(t=-1.26,P=0.50)和l2(t=-1.22,P=0.23)];两组各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了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d (r=0.87),D (r=0.92),A(r=0.87),l1(r=0.98),l2(r=0.97);Bland-Altman图显示代表差值的点几乎在差值平均线附近波动,几乎所有的差值点都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3D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出腰椎Kambin三角内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的空间关系,对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减少术中对行走神经根的损伤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实现精准、微创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应用改良工作通道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8年12月应用脊柱显微内窥镜配置改良工作通道行单侧开窗双侧潜式减压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17例,其中单节段163例,双节段54例。术后行CT和X线片检查,并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5~95min,平均48±13min;术中出血25~180ml,平均37±9ml;切口长度1.8~2.4cm,平均2.2±0.2cm。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予明胶海绵填塞,并严格卧床2周,术后无脑脊液漏;定位错误1例,术中予以纠正;无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术后CT显示椎管减压充分。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34例,良63例,可1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8%;无腰椎不稳。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应用改良工作通道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该疾病较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8.
三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融合(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适应证选择PLF 56例,PLIF 108例,360°融合4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率等,采用Nakai标准[1]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60个月,PLF组手术时间(82±12.3)min,术中出血量(218±103.7)ml,融合率83.9%,末次随访时优良率89.3%;PLIF组分别为(103±15.2)min,(305+159.2)ml,98.1%,89.8%;360°融合组分别为(121±16.8)min,(387±172.4)ml,100%,88.1%.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率有统计学差异,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PIE、PLIF及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获得相似的优良率,PLIF及360°融合均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比较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人工骨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7例患者、164节段。根据使用的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37例、53个节段)、同种异体骨组(46例、70个节段)和HA人工骨组(24例、41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颈椎疼痛和功能情况。在颈椎矢状面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高度和矢状面参数[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和C2-C7 Cobb角],评估融合器下沉情况。根据Odom标准进行满意程度评估,采用Brantigan评分评估颈椎椎间融合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终板异常比例、单/非单节段比例、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临床随访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自体髂骨组41.6±18.4个月,同种异体骨组26.9±15.7个月,HA人工骨组 31.3±8.4个月,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N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HA人工骨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显著性高于自体髂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P<0.05);三组患者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种异体骨组的NDI和JOA评分改善程度显著性优于自体髂骨组和HA人工骨组(P<0.05)。末次随访时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和HA人工骨组患者满意程度优良率分别为81.1%(30/37)、84.8%(39/46)和54.2%(13/24),HA人工骨组的满意率较低(P<0.05);融合率分别为94.3%(50/53)、81.4%(57/70)和31.7%(13/41),融合器下沉发生率分别为3.8%(3/53)、4.3%(3/70)和58.5%(24/41),HA人工骨组的融合率显著性较低(P<0.05),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显著性较高(P<0.05)。末次随访时,HA人工骨组的手术节段高度显著性较低(P<0.05),三组患者的SVA和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的使用为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HA人工骨组有2例患者(8.3%)因假关节形成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高,融合器下沉风险较低,可作为自体骨替代材料应用于ACDF;HA人工骨植骨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差,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翻修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3节段病变39例,4节段9例;术中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加1或2个椎间隙减压,同时行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手术时间70~220min,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120~800 ml,平均210 ml。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6.2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3±3.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2±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为72.8%±16.2%,优良率为89.6%。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术式,可获得理想的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