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6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3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患者住院时间。根据术前、术后1d,1周、2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3例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所用时间的均值为(69.3±10.1)/min。术后1d、术后1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较术后1dVAS评分有所下降;术后2月行腰椎MRI检查证实术前突出髓核组织彻底摘除;术后2月随访时,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2月VAS评分间差值为(7.65±1.48),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术中出血量(30.56±4.27)/m L,住院时间(6.46±1.87)/d。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优良率90.4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内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药对大鼠椎板切除模型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雌雄各半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A组)、黄芪桂枝五物汤组(B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类中药组(c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化湿类中药组(D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化湿类及活血类中药组(E组),每组18只。行腰。椎板切除术,术后均连续4周灌服。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末处死动物,分3组分批取术段脊椎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按照Lawson标准评定粘连程度,术后12周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各时相大体观察B、C、D、E组较A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8周,与A组相比,B、C、D、E组羟脯氨酸含量均较低(P〈0.05);术后12周,E组大体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不仅低于A组(P〈0.05),而且其与B、C、D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2、8周羟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与第4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电镜下,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少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细胞器的数量,降低细胞外胶原的沉积。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能降低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代谢,减少实验动物硬膜外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53.
5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 ivee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Nonspeeifi.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症。流行病学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国内外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5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心理因素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之一或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心理因素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文题释义:椎间盘微环境:在正常情况下,髓核组织缺乏血液供应,其营养代谢主要依赖渗透。由于代谢产物等影响,椎间盘组织内部的pH值为6.9-7.2,被认为是人体内最恶劣的环境之一,在这种条件下细胞正常代谢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即使是特化的髓核细胞其代谢率也仅为正常的32%。当椎间盘退变后,葡萄糖及氧浓度进一步下降,乳酸堆积,pH值降低和代谢产物进行性增加。 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前期实验发现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经自体移植于椎间盘局部,可以分化为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或者通过旁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组织细胞的再生,但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在椎间盘微环境中存活量级并不清楚。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在椎间盘微环境下的生存变化差异性也还是未知。 背景:椎间盘微环境对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拟通过微环境调节作用来实现不依赖种子细胞的椎间盘组织修复。 目的:探讨椎间盘微环境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差异。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按照解剖区分离椎间盘骨组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进行体外培养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分离髓核组织,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将获得的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正常条件、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培养扩增,培养第1-6天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第1,3,6天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9阳性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环境的培养条件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呈相反趋势。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呈增殖状态,第4-6天为对数增殖期,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培养第3,6天,椎间盘源性干细胞表面CD29阳性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椎间盘源性干细胞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椎间盘源性干细胞较髓核间充质干细胞保留更多的细胞活性。 ORCID: 0000-0002-3582-5630(胡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6.
背景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TCSCI)会导致患者膈肌麻痹,影响呼吸运动,因而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但目前关于影响急性TCSCI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估急性TCSCI患者1周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治疗并随访3个月的74例急性TCSC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受伤1周内是否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分为疾病组(n=43)和对照组(n=31)。收集患者入院后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创伤原因、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程度分级、ASIA运动评分(AMS)、有无相关创伤、损伤平面、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删失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TCSCI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74例急性TCSCI患者中,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43例(58.1%),其中肺炎5例、肺水肿1例、行机械通气37例。37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31例在术前完成操作,其中21例为气管插管状态,10例为气管切开状态。疾病组ASIA损伤程度分级完全损伤患者多于对照组,AMS低于对照组,有相关创伤的患者多于对照组,ISS、CPIS高于对照组,采用后路手术方式的患者所占比例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IA损伤程度分级〔OR=3.290,95%CI(1.214,6.862)〕、AMS〔OR=2.430,95%CI(1.103,5.436)〕、CPIS〔OR=1.235,95%CI(1.036,3.264)〕、手术方式〔OR=1.225,95%CI(1.033,3.106)〕是急性TCSCI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SIA损伤程度分级、AMS、CPIS和手术方式是预测急性TCSCI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完全损伤、AMS或CPIS较高、行后路手术的患者,需早期加强呼吸管理,积极给予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分析成人股骨外髁髁间侧壁软骨组织结构特点。方法 :1 4例患者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髁间窝成形时取股骨外髁髁间侧壁软骨标本进行HE、甲苯胺蓝染色 ,分析组织学结构。结果 :浅表层软骨细胞伸长且长轴与关节表面平行 ,甲苯胺蓝染色淡染或失染。中间层较宽 ,含有较多随机分布的细胞 ;软骨细胞外观近似圆形 ,排列较散在 ,无明显方向一致性 ,细胞分布不均匀。深层软骨细胞呈球形 ,柱状层不明显 ,或具有不典型柱状层。组织HE染色“潮线”较完整。结论 :股骨外髁髁间侧壁软骨因其解剖位置特殊 ,在组织结构上虽有一般软骨的共性 ,但不同于负重区软骨 ,有细胞散在 ,方向性不明显 ,并且不具备典型柱状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58.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使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以脊髓和神经根为主的邻近组织,产生腰背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1,2]。长期处于久坐的状态使LDH的发生率进一步升高[3]。椎间盘严重突出甚至脱出游离者,需要手术干预以去除致压因素,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4]。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因创伤大、  相似文献   
59.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脊柱疾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腰腿部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通常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手术治疗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开放后路减压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使患者难以承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仅通过很小的切口,达到手术目的,减少了对肌肉的损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在治疗LDH中较传统术式有很大优势,在此对这一技术在LDH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经皮技术1.1 经皮穿刺髓核化学溶解术(CNL)1964年smith[1]使用X线透视下木瓜凝乳蛋白酶治疗10例LDH获得成功;Nordby[2]对一组3000例患者长达14年的随访显示,最初1000例的成功率为82%,全部成功率为87.2%.Boccanera等对60例木瓜凝乳蛋白酶溶核术的患者随访发现,术后20%的患者存在下腰痛和脊柱僵硬,持续对侧坐骨神经痛有5.4%,短暂性坐骨神经痛占1.8%.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2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87例,其中VTE高危者52例、VTE低危者35例. VTE低危组患者术后未予药物预防血栓治疗. VTE高危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26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40 mg/次,皮下注射,1次/d,至下地活动后2 d停用 (共用药3~20 d,平均7 d);第2组(26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利伐沙班(拜瑞妥)抗凝治疗,10 mg/次,口服,1次/d,至下地活动后2 d停用 (共用药3~21 d,平均7 d),观察第1、2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及切口引流量、消化道等粘膜出血情况、硬膜外和伤口血肿情况、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 第1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3.8%(1/26),第2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7.6%(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粘膜出血、硬膜外及切口血肿,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脊柱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利伐沙班或低分子量肝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