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 对圆锥角膜(KC)患者双眼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对各量化参数进行特点评估.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KC患者63例(108只眼),使用O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双眼角膜,统计分析获得的数量指标,并与作为正常对照眼的64例中高度近视患者(64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期KC组的最大角膜曲率值与最高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厚度、3 mm区域不规则值、5 mm区域不规则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临床期KC眼和亚临床期KC眼均具有较高后表面最大高度值、3 mm不规则值和5 mm不规则值及较低的角膜厚度.临床期KC组、亚临床期KC组及正常组角膜最薄点到角膜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76±0.42) mm、(0.66±0.38) mm和(0.61±0.29) mm.临床期KC组和亚临床期KC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多数在颞下方,而正常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多数位于1 mm圆环区域内.结论 O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可全面了解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通过分析其量化参数指标,能够更早诊断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42.
韩丁  孙靖  李静  魏瑞华 《眼科学报》2021,(2):176-182
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健康中国”战略都将视觉健康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方位、全周期保障民众视觉健康,增强人们视觉保健的意识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重点。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命脉与基石,因此眼视光人才教育的探索与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为例,就当今社会视觉健康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眼视光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眼视光专业人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22岁.因左眼红肿、流泪伴轻度眼痛2个月,加重4d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大量、频繁饮酒后展起出现左眼红肿,视物模糊,流泪、睁眼困难,并伴有轻度眼痛及左侧头痛,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角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3d后无好转,抗生素静脉滴注3d,流泪症状好转,停药后出现反复,再次抗生素静脉滴注6d,流泪减轻,停药后再次反复.  相似文献   
44.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近视的病因尚未明确。因此,仍需深入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户外活动、角膜塑形镜、多焦点隐形眼镜、框架眼镜、阿托品滴眼液、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治疗等措施的优势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和应用现有的近视防控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加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科学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C57BL/6J小鼠(8~10周龄)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每组3只。EAU组小鼠腹腔内注射350 ng百日咳毒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150 μg IRBP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剂以诱导EAU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给予特殊干预。免疫后13 d,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通过小动物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视化检测小鼠眼底炎性病灶,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细胞和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将EAU模型小鼠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10058-F4组,10058-F4组T细胞加入50 μmol·L-1 10058-F4,对照组T细胞不给予药物干预。培养6 h后,洗去药物,将两组T细胞与IRBP1-20(10 mg·L-1)及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20 μg·L-1 白细胞介素(IL)-23(Th17细胞诱导条件)。采用qRT-PCR检测c-Myc、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A、IL-17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结果 本研究EAU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EAU组小鼠T细胞、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37、2.31±0.47,较正常对照组(1.01±0.02、0.99±0.0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8);10058-F4组T细胞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7±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为(17.97±0.91)%,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T细胞RORγt、IL-17A、IL-17F、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0.51±0.06、0.58±0.15、0.7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1±0.01、1.00±0.01、1.02±0.02、1.0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yc抑制剂10058-F4可显著降低T细胞中c-Myc表达水平,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效应细胞因子IL-17A、IL-17F、GM-CSF的产生,负向调控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Cochlin及其编码基因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COCH)在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ed myopia,FDM)豚鼠眼球后极部组织的表达。方法 选取3周龄的雄性健康三色豚鼠4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3只,饲养6周。正常对照组的双眼不予任何处理,FDM组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遮盖FDM组豚鼠的右眼,但不压迫右眼角膜和眼睑,保证右眼能自由瞬目。在遮盖后0周、2周、4周及6周时,分别测量两组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HE染色观察两组豚鼠后极部巩膜的厚度及形态变化;进行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OCH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ochl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遮盖前,两组豚鼠眼球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双眼间差值(右眼-左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后2周,相比对侧的左眼,FDM组右眼诱导出近视,眼轴相对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DM组右眼的屈光度下降,眼轴长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后4周和6周,FDM组的右眼相对左眼近视进一步加深,眼轴相对更加延长,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双眼间差值较正常对照组差异进一步加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前,遮盖后2周、4周及6周,两组豚鼠眼球的角膜曲率半径双眼间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后6周,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右眼后极部巩膜的厚度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规则,未见断裂现象。然而FDM组右眼的后极部巩膜变薄,胶原纤维变细,变稀疏,间隙变大,且部分纤维出现断裂现象。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FDM组间表达差异在1.3倍以上的蛋白共221种,其中100种上调,121种下调。其中Cochlin在FDM组豚鼠眼球后极部组织的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的3.77倍,升高趋势最明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遮盖后6周,在正常对照组和FDM组右眼后极部组织中,COCH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15和1.86±0.35。FDM组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和FDM组右眼后极部组织中,Cochlin与GAPDH的灰度比值分别为0.37±0.14和0.73±0.15。FDM组Cochli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M豚鼠眼球后极部组织中可检测到COCH mRNA和蛋白Cochlin的表达上调,提示COCH可能在FDM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应用盐酸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 hydrochloride,CH)滴眼后1 h内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及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首次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拟诊断为屈光不正,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患儿56例100眼。根据末次测量的SE将患儿分为3组:(1)近视组(40眼):SE <-0.50 D;(2)正视组(29眼):-0.50 D ≤ SE ≤ +0.50 D;(3)远视组(31眼):SE > +0.50 D。在第一滴CH滴眼前和滴眼后1 h内,由同一名研究人员分别应用自动电脑验光仪(精度0.13 D)和红外瞳孔计(精度0.01 mm)监测SE和PD的动态变化,每5 min监测1次,共计13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不同屈光状态组SE与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组SE和PD变化幅度差异;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寻找SE及PD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4 D;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13 D;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之后(包括35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7 D。总体上,95眼(95%)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SE峰值与SE在第一滴CH滴眼后3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25 D。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7 mm)无临床意义;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5 mm)无临床意义;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6 mm)无临床意义。总体上,86眼(86%)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PD峰值与PD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10 mm。Pearson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SE变化幅度与眼轴长度(r=-0.445,P<0.001)、年龄(r=-0.225,P=0.024)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末次SE(r=0.543,P<0.001)、初始SE(r=0.297,P=0.003)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性别(r=0.113,P=0.262)、眼压(r=-0.142,P=0.158)均无相关性。PD变化幅度与初始PD(r=-0.583,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r=-0.008,P=0.933)、性别(r=0.005,P=0.957)、眼压(r=-0.139,P=0.167)、眼轴长度(r=-0.020,P=0.843)、末次PD(r=-0.003,P=0.979)均无相关性。本研究全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H用于6~15岁儿童时,SE早于PD达到稳定。睫状肌麻痹验光无需等到瞳孔充分散大,可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后进行。CH对于年龄小和远视的儿童睫状肌麻痹作用更强,对于初始瞳孔越小的儿童瞳孔散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9.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常见的非炎症性、慢性、进展性、角膜局部扩张性疾病,以中央或旁中央角膜基质变薄、中央顶点呈圆锥形突出变形,角膜失去正常的弧形,产生不规则散光和形成瘢痕为特征。圆锥角膜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同时发现其与胶原发育障碍、内分泌与细胞代谢紊乱、免疫缺陷等有关,也可能是多因素发病机制。随着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广泛开展,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意义深远。熟练掌握圆锥角膜临床特点及常用诊断标准,尤其是早期诊断,术前准确筛查圆锥角膜,对于开展角膜屈光手术工作、有效防治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我们就圆锥角膜的临床特点和目前所采用的诊治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调查云南省贡山县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当地翼状胬肉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云南省贡山县抽取26个调查点共3070例调查对象,对其翼状胬肉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人群中发现翼状胬肉患者108例,患病率为4.4%;男女间患病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6%和2.8%;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翼状胬肉是云南贡山地区常见的眼表疾病,年龄、职业、紫外线暴露情况是该地区翼状胬肉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