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本中心近年来主肺动脉窗(APW)的外科治疗经验,总结APW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2010~2018年收治的23例APW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资料。其中男9例、女14例,体重3.3~35.0(17.3±3.6)kg,年龄3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4.63±2.14)个月。结果其中APWⅠ型8例,Ⅱ型14例,Ⅲ型1例。单纯APW 11例,合并其它心脏畸形的12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8.4±7.5)mm Hg。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手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4年,患者术后心功能良好,缺损修补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结论APW发病几率较低,但进展迅速,往往短期内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导致死亡。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合理有效地控制肺动脉压力是治疗的关键,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2.
33.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尖瓣切开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1例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术中暴露情况判断是否需切开三尖瓣修补VSD,分为3组。A组:VSD暴露清楚,不需切开三尖瓣;B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C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但未实施切开。采集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记录Ⅲ°房室传导阻滞及三尖瓣返流程度、VSD残余分流情况及左心室EF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Ⅲ°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B、C各组VSD残余分流分别为1.3%、1.7%、6.8%,三尖瓣返流发生率分别为7.0%、9.2%、25.0%,其中,C组明显高于A、B组,A、B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必要的三尖瓣切开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三尖瓣反流和VSD残余分流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患儿年龄降低,需实施三尖瓣切开的比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局部和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关系。方法 24例需入院手术治疗的单纯中-重度二尖瓣膜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左心耳并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评价RAAS活性。结果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局部和循环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RAAS中循环AngⅡ(P=0.042),局部AngⅡ(P=0.023),局部Ald(P=0.035)活性水平升高与AF相关。在MS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10),其次为局部Ald(p=0.038)。在MR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38)。结论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循环和心脏局部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存在着循环RAAS和局部RAAS激活。同为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MS和MR中RAAS激活物质和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6.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中的教学应用进行探讨 ,论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科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考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7.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发挥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已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对本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如何利用校园网辅助解剖学的教学,进行了网上课件的设计和探讨。  相似文献   
38.
通过在学校不同授课群体中应用CAI课件,对学生的感受和建议作调查分析,以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作用机理,并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健康2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物对照组10只,推拿手法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它三组均造成卵蛋白性关节炎模型。药物对照组给予旭痹冲剂,推拿手法组以“通”法为主,“补”法为辅,均连续治疗10天。用解剖显微镜和血流变仪检测四组动物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抽取关节腔液在玻片上涂片,进行瑞氏染色并计数。结果:推拿手法可明显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沉,改善微循环“瘀”的状态,个别指标甚至优于药物组。结论:推拿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通过“活血化瘀”达到“通则不痛”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其疗效机理是通过影响血液“粘、凝、滞、聚”的状态而实现。  相似文献   
40.
腹部推拿的治疗作用理论探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彦岭  魏东明 《河北中医》2005,27(8):610-611
腹部推拿是中医推拿治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脏腑经络学为理论指导,以现代医学研究为手段,在继承古人按摩疗法的基础上,突出腹部特色,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主要施术部位在腹部。本法可调整内分泌功能,治疗12大系统疾病,为中医防治疾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