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9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336篇
预防医学   209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37篇
  3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是否具有成瘤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采用BALB/c裸鼠,分为溶媒对照组、阳性对照(Hela细胞)组、EAL低、高剂量(1×107、5×107/只)组,sc给药1次,观察裸鼠临床症状、注射部位有无结节或肿物形成;每周2次称动物体质量;测量肿物体积,绘制生长曲线;肿物组织取出后,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注射后1周内,阳性对照组注射部位均有肿物生长,随着时间的延长体积逐渐增大;自给药后20 d起,阳性对照组雌性裸鼠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0.01),但身体明显消瘦;病理学检查发现,阳性对照组皮下肿瘤细胞灶状/巢状/团块状增生,肿瘤组织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伴或不伴有真皮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EAL低、高剂量组临床症状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未见肿瘤样病变,体质量增长趋势与溶媒对照组一致。结论 BALB/c裸鼠sc EAL不具有成瘤性。  相似文献   
63.
美洲大蠊是传统动物类中药“蜚蠊”的重要基源药材之一,传统功效主要包括通利血脉、敛疮生肌、利水消肿、健脾消疳等。由于其疗效确切,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在各种创面的修复上,疗效显著。该药物目前尚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地方标准也仅是以总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含量为质控标准,具有生理活性的小分子肽类、核苷、蛋白质等物质均没有得到相应的定性或定量控制。近年来从美洲大蠊分离出的多肽类单体如抗菌肽、神经肽、利尿肽,具有抗菌、抗肿瘤、肌神经营养等强大的药理活性;二氢异香豆素类化合物还具有刺激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使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美洲大蠊1984―2019年相关研究性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美洲大蠊目前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阐释,为该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及以其为主要原料药的中成药制定更具专属性、稳定性的质控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切开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包括国内、外1954年1月至2018年1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 (China Biology Medicine)等数据库。中文检索的关键词为切开、开放、关节镜、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并且切开或关节镜或开放。英文检索的关键词为Open、Arthroscopy、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 AND Open OR Arthroscopic。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与开放式Latarjet手术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87篇,并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时,开放式组术后Rowe评分优于关节镜下组[95% CI, (0.03, 3.25), P=0.05],而且开放式组术后骨块移位情况[95% CI(0.12, 0.88), P=0.03]及患者焦虑程度[95% CI(0.20, 0.75), P=0.005]均少于关节镜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术后Walch-Duplay评分[95% CI(-9.57, 10.65), P=0.92];术后肩关节活动度[95% CI(-2.32, 7.64), P=0.30];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95% CI(0.42, 3.39), P=0.74]、[95% CI(0.14, 2.49), P=0.48]、[95% CI(0.77, 14.09), P=0.11]、[95% CI(0.46, 4.89), P=0.51]、[95% CI(0.12, 0.88), P=0.03]、[95% CI(0.12, 7.22), P=0.94] ;术后复发率[95% CI(0.21, 3.56), P=0.85];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95% CI(-0.25, 2.92), P=0.10];手术所需时间[95% CI(-70.10, 11.81), P=0.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开放式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及复发率相当。虽然开放式组在术后Rowe评分、术后骨块移位情况和患者焦虑程度三个指标上均优于关节镜下组,但是关节镜手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体重增幅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将孕前体重指数正常并诊断为糖尿病(GDM)的孕妇120例,根据孕期增加体重幅度分为3个组,A组11.017.9 kg、B组18.017.9 kg、B组18.024.9 kg、C组>25.0 kg,分析比较各组间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 C组发生羊水过多、胎儿窘迫和早产的发生率分别是B组的2.23倍、3.64倍和3.7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巨大儿的发生率是A组的4.21倍、B组的2.2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低血糖的发生率是B组的2.2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体重管理,使体重增幅控制在最低范围,可明显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研究刺玫果种子和果肉不同极性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邻二氮菲亚铁法,测定种子和果肉不同极性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结果种子和果肉不同极性萃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部分萃取物对DPPH·和·OH的清除能力较强,而对O-2·的清除能力较弱,其中果肉乙酸乙酯部分对DPPH·、O-2·和·OH的清除率最强,IC50分别为6.46,971.48和51.12μg·mL-1,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部分总黄酮含量为30.2%。结论果肉乙酸乙酯部分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对两种腹腔热灌注治疗(CHPPC)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观察哪种热灌注方式更有利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实施及疗效的发挥。方法通过对两组胃癌T4期患者采用不同热灌注间隔时间进行治疗,观察胃肠道反应、腹痛、电解质紊乱、骨髓抑制四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可耐受400ml/min流量的灌注次数进行统计学比较,了解两种热灌注方式的优劣。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间隔24h组患者可耐受400ml/min灌注流量次数,较间隔48h组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热灌注治疗间隔24h进行,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前提下,增加了有效灌注次数,对于有效的发挥腹腔热灌注的疗效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9.
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是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改的深入推进,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用旧的理念和工具去解决新的问题,无疑是当前各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尴尬和难题。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找到精准发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