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脊柱骨折脱位,畸形及病理破坏行病灶清除后都需要矫正及固定脊柱,脊柱矫形固定器的更新发展是脊柱外科进步的特征。脊柱不稳行自体骨移植很早就开始应用。过去采用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及切开复位,棘突钢丝钢板固定,疗效较差,脊柱不稳固。自从Harring-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9例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55例获得随访。依据颈椎后凸Cobb角大小并结合影像学特点,分为轻度后凸(Cobb角5°但20°)、中度后凸(Cobb角20°~40°)和重度后凸(Cobb角40°)3组。依据致压因素和颈椎后凸角度采用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治疗,其中轻度组29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18例;中度组18例,前路手术14例,后路手术4例;重度组8例,均行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比较各组内前路和后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比较组间前路手术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轻度后凸组与中度后凸组间后路手术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前、后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P0.05)。重度组1例术后6h发生颈部血肿,中度组1例术后12h发生硬膜外血肿;喉返神经牵拉伤4例,其中轻度组1例,中度组1例,重度组2例;11例出现术后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加重,轻度组2例,中度组5例,重度组4例;9例术后1周左右出现颈肩部疼痛症状加重,轻度组4例,中度组3例,重度组2例。3组间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矫正率前路手术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轻度组的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为223.1%,明显高于中度组(135.1%)与重度组(120.4%)(P0.05)。末次随访时,3组间前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后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伴有轻、中度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依据脊髓受压情况而定,后凸畸形不影响神经功能的改善;而重度后凸畸形,则应当兼顾减压和矫形,前路手术可同时达到减压和矫形的目的,获得较为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TB)矫治年轻成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11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的年轻成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TB)以及固定矫治器双期矫治.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TB治疗后,所有患者Ⅱ1错(牙合)得到有效矫治:磨牙中性,覆、覆盖正常,侧貌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可以有效矫治年轻成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能使边缘性病例避免正颌手术.  相似文献   
74.
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病情进展速度的可能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 (AD)病情进展速度的可能原因。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BL ESSED痴呆量表和操作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IADL) ,进行神经心理评定 ,计算出年变化率 ,以此判断 AD进展速度 ,观测与之相关的指标。结果 :1有精神症状的患者病情进展更快。 2发病年龄越早 ,进展越快。 3初检时 ,MMSE评分越高 ,进展越快。 4性别、教育程度及初检时病程长短与 AD进展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精神症状、发病年龄及初检时MMSE评分是影响 AD病情进展速度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5.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LDH)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是指椎间盘的髓核或部分软骨板通过它周围环状韧带的薄弱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综合征。椎间盘组织退变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1],研究表明大约23%的腰腿痛患者的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人们常常把LDH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76.
王尚红  马迅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096-1097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3例,氟西汀组33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1、2、4、6周末采取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8.8%,氟西汀组显效率为7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4%,氟西汀组42.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组效较氟西汀组起效快。  相似文献   
77.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观察TGF-β1因子对人髓核细胞表型CD24表达变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髓核细胞特性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联合免疫组化方法鉴定髓核细胞. TGF-β1持续刺激髓核细胞24 h、72 h、6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CD24表达变化;RT-PCR检测不同作用时间CD24、SOX9、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RNA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第2代髓核细胞表现为多边形或三角形,此类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比例为33%~60%,部分细胞表现为梭形,其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表达比例介于25%~56%,两种鉴定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7,P>0畅05);TGF-β1刺激人髓核细胞24 h后CD24阳性细胞比例为33畅9%,刺激72 h后CD24阳性细胞比例为76畅2%,刺激6 d后阳性细胞比例为99%;RT-PCR结果显示TGF-β1刺激后CD24、SOX9、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且存在时间依赖性.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髓核细胞CD24表达,在鉴定髓核细胞和检测成熟髓核细胞比例时,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细胞需求量少,结果可靠的优点;TGF-β1可上调CD24基因表达和基质蛋白的合成,促进髓核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43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21例,分析其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骨折愈合与神经症状恢复均满意,获得3年随访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保守治疗组神经症状恢复均达ASIA—E级,手术治疗组达到ASIA—D级2例,余均达ASIA-E级。但行寰枢椎融合术者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结论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其他因素来确定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9.
背景:CD24是成熟髓核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异性分子,测定CD24的表达是否可以作为鉴定髓核细胞的一种方法? 目的:验证流式细胞仪测定髓核细胞CD24表达鉴定髓核细胞的方法。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取生长旺盛的第2代人髓核细胞爬片进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测定Ⅱ型胶原及SOX9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24阳性表达率,分析来自同一批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结果与CD24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7例第2代髓核细胞爬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RT-PCR结果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24其阳性率均为50%以上,髓核细胞分泌胞外基质Ⅱ型胶原与SOX9的表达与CD24阳性率结果有相关性。提示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24表达可以快速、简便地鉴定髓核细胞。  相似文献   
80.
贴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材料制成的供贴敷在皮肤上的,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柔性制剂。体外释放实验(in vitro release test, IVRT)和体外渗透实验(in vitro permeation test, IVPT)是进行贴剂的处方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安全有效性评价等临床前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的实验设备和方法不同,所得实验样品和数据相互之间有差异,实验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也不一样,因此IVRT&IVPT实验设备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建立是贴剂体外实验中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法规指南,总结了贴剂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各国药典对于IVRT的要求,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差异;对于尚未有相关规范规定实验方法的IVPT,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实验设备类型和实验条件,并总结了不同设备的适用性和主要实验条件(温度、搅拌速度,接受液组成,选用的皮肤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介绍了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评判实验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期望为贴剂的体外实验方法学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