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6,自引:4,他引:102  
近十年来,肝硬化占总死亡数第9位,在大于40岁组中,则高居第4位,与其它死因相比,有明显增高趋势。1962年报道,我国成人尸体解剖肝硬化发病率约为9.49%,可见肝硬化仍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内毒素血症在慢性肝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贾晋斌韩德五(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116027)(山西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分类号R575.8肝功能不全发展到晚期,出现了以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称之为肝功能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与胰腺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8只)和模型组(32只),后者又分为3、12、24和36 h组,每组8只,观察血浆内毒素(ET)和胰腺病理评分的情况。结果血浆ET和血清淀粉酶(AMY)含量于造模后3 h明显升高,与SO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各时间点逐渐增高,提示3 h开始有IETM形成,随着IETM水平的升高,胰腺病变程度逐渐加重。结论IETM可促使胰腺病理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04.
内毒素与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内毒素与肝功能衰竭韩德五山西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山西省太原市030001SubjectheadingsLiverfailure/etiologyToxemia/complications主题词肝功能衰竭/病因学毒血症/并发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5...  相似文献   
10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可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存活,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目前一些研究显示IGFBP可能与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Shaarawy等研究表明血清IGFBP3的水平可作为临床上定量评价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合成能力的生物学标志。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最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药物双利肝(Slg)和甘氨酸(G1y)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雌、雄不限,体重(260±2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SO组、SAP组、SAP+Slg组和SAP+Gly组,每组20只。观察48h各组血浆内毒素(ET)、血清淀粉酶(AMY)、胰腺病理评分和病死率。结果SO组大鼠血浆ET、血清AMY、病理评分最低,长期存活,SAP组各项指标最高,双利肝和甘氨酸治疗组各项指标与SAP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利肝和甘氨酸皆能降低IETM的水平,减轻胰腺病理损害,使SAP大鼠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7.
参照Broset及Myara法测定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脯氨酸肽酶(PL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PLD早期增高显著,并与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提示PLD释放增多与内毒血症引起的肝损害有关,PLD可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8.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与酒精性肝炎相类似的病理学状态。利用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以期研究内毒素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脂肪性肝炎发生的作用。方法:在复合因素中用20%玉米油置换猪油,观察对脂肪性肝炎与纤维化的影响。结果:在复合因素组分别加入猪油(饱和脂肪酸)或玉米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大鼠3周,均可出现脂肪性肝炎病理变化;均使脂肪性肝炎动物生长缓慢,血清与肝组织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及丙二醛水平增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增高,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升高,但以不饱和脂肪酸组含量增加更为显。肝脏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组肝脏有较明显的脂肪变性,不饱和脂肪酸组纤维化趋势较显。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脂肪性肝炎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诱发脂肪性肝炎大鼠发生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0.
齐墩果酸防止实验性肝硬变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由于当前尚无治疗肝硬变的有效药物,因而抑制慢性活动性肝炎向肝硬变的过渡,即防止肝硬变发生的药物研究,则显得相当重要。据报道,青霉胺、秋水仙碱等有抑制肝纤维增生的一定作用,但在临床上尚无确切之疗效,而且副作用大,近年我们研究的葫芦素B(甜瓜蒂的有效成分),它虽可明显抑制肝纤维增生,但也有一定毒性。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是青叶胆的有效成分,而且广泛存在于许多中草药之中,如连翘、女贞子等。北京、上海等地用齐墩果酸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及迁延性和慢性肝炎均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