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 初步分离小鼠小肠抗生素肽.方法 将12只健康ICK小鼠剖腹切取从屈氏韧带到回盲部的小肠,以10%乙酸溶液冲洗肠腔收集灌洗液,并以30%乙酸溶液制备小肠组织匀浆,反复离心,聚乙二醇浓缩后透析,冰冻干燥,进行AU-PAGE、Tricine-SDS-PAGE、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或银染显示多肽条带,然后进行凝胶成像分析和杀菌试验.结果 小鼠小肠组织匀浆和灌洗液中均含有可杀灭细菌、真菌的抗生素多肤,其中组织匀浆中所含的此类多肽较多;小鼠小肠抗生素肽的杀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且对不同细菌、真菌的杀灭作用也不同;小鼠小肠抗生素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于3.0kD~14.3kD和29.0kD.结论 小鼠小肠含有多种抗生素肽,具有广谱的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5-氟尿嘧啶(5-FU)对结直肠癌手术创伤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调节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在华西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配对设计分为两组,各25例,5-FU组于特定时间给予5-FU+5%葡萄糖注射液(5%GS),对照组于对应时间给予等量5%GS,监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白介素6、10及1β(IL-6、IL-10、IL-1β);并记录体温、心率及呼吸频率;同时,对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也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肿瘤情况及手术相关情况基本相同.与对照组相比,术后5-FU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IL-6、IL-10、IL-1β、CRP、SAA升高程度小、恢复时间短(P<0.05);SIR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P<0.05),并发症(切口感染)发生率低.结论 5-FU能降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炎症反应程度,抑制SIRS的发生进展,改善术后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肿瘤冷冻治疗技术条件探讨和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作者设计了消化道重建,胰腺十指肠区隔离闪冻的新方法,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探讨不同低温条件胰腺冷冻的后果。方法 实验采用健康家猪9头。开腹后和胆总管,胰体尾,胃肠,肠肠离断,将胰十二指肠区和其他腹内器官隔离后,采且两种方式作了胰十二指肠区冷冻,A组5头采用液氮表面冷冻,B组4头用LCS2000外科冷冻治疗机作-170℃深低温冷燕;此后全部动物均作胃肠和胆肠吻合。术后作血清淀粉酶测定和病  相似文献   
14.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炎症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及反应活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其机制主要是竞争性抑制花生四烯酸产生的类二十碳烷酸化合物。目前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已开始在严重创伤、感染中应用 ,初步显示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生长抑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免疫调节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从免疫角度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用雄性SD大鼠分 3组 :(1)正常对照组 (n=6 ) ;(2 )用开腹胰管注射 5 %牛黄胆酸钠 (1 0ml/kg)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 (n =8) ;(3)胰腺炎诱导成功后皮下注射生长抑素 (3μg/kg) ,12h重复一次。手术后 2、 6、 2 4h处死动物 (每时段 n =7) ,分别抽血查TNF α、IL 1、IL 6 ,IL 10 ,TGF β及胰淀粉酶、胰腺湿重、血中白细胞计数。结果 在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显著升高 ,在使用生长抑素治疗后 ,上述因子均下降 ,TNF -α、IL 1、IL 6在 2、 6、 2 4h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IL 10和TGFβ在 2 4h时段下降最为明显(P <0 0 5 )。 1组、 2组和 3组动物 2 4h胰腺湿重分别为 (0 5 3± 0 0 9)g ,(1 5 3± 0 13)g ,(0 6 8± 0 15 )g。 3组动物 2 4h淀粉酶分别为 (374 2± 92 84 )U/L、 (1817 2 5± 4 5 9 35 )U/L、 (797 4± 2 2 5 9)U/L ,对比生长抑素治疗前后 ,可见反映胰腺炎病情严重性的胰腺湿重和淀粉酶两项指标均明显好转 (P <0 0 5 )。结论 生长抑素可以同时抑制急性胰腺炎时血中过高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 ,从而  相似文献   
16.
成人肝胆管扩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陈晓理  彭其芳 《四川医学》1991,12(5):285-287
采用手术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晚期肝癌患者19例,其中12例经术中留置的导管作了重复栓塞。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8.9月,其中6例生存超过1年,最长1例达16个月。介绍了手术插管和术中、术后肝动脉栓塞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对栓塞治疗肝瘤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7岁,因“左上腹肿瘤”第一次入院。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约12 cm×10 cm×9 cm大小,剖面为囊实混合性包块,并发现肝脏有多处结节性病灶,遂行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囊腺癌,再行经肝动脉肝转移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病情一度好转,CT复查肝脏转移灶坏死明显。4 个月后,患者右腹股沟出现疼痛性包块,逐渐长大,但一天内包块大小有一定变化,以晚间临睡时最为胀大,疼痛剧烈,再以“腹股沟转移癌”住院。入院查一般情况中等,腹部未及异常,在右腹股沟近大阴唇处有 4.5cm×3.0 cm大小包块,压痛明显,包块可稍移动,…  相似文献   
19.
陈晓理 《吉林医学》2005,26(9):989-989
危重患儿经常有呼吸、代谢方面的改变,因而必须经常抽血进行血气分析以调节呼吸机参数或用药物治疗.由于婴儿、新生儿血管细,抽取动脉血困难,加之须经常抽血,造成血管破坏多,股动脉反复抽血易发生血肿,且穿刺成功率低,多次抽血又增加患儿的痛苦,若能进行动脉留置针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现将危重患儿腋下动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3月前不明原因出现黄疸,伴皮肤骚痒、腹胀,以梗阻性黄疸在当地住院,5d后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寒战,高热。CT示"肝实质损害,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肿胀,体尾部低密度区,脾大"。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胰腺肿胀,包膜下瘀血,胰体尾部有大片灰黑色坏死灶,胰周大量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