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85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7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熊辉霞  陈宝安  丁家华 《临床荟萃》2009,24(16):1413-1414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非清髓性预处理和移植后的临床干预治疗.而以后者更为重要。通过免疫抑制强度的调整、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及二次移植等手段,强化移植物抗自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效应,增加供体细胞植入,预防白血病复发,使部分移植后发生移植排斥和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得到再次植入和完全缓解。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主张干预性治疗必须在嵌合状态动态监测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对9例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处于混合嵌合状态或疾病进展期.出现供体细胞(donor cell。DC)嵌合率下降,早期移植排斥和复发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监测嵌合体,并在此指导下给予临床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RAG1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04例初发、22例复发成人B-ALL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RAG1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初发、复发成人B-ALL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3.94 vs 1.23)(P0.001);(5.86 vs1.23)(P0.01)。6例初发与复发患者成对标本分析显示,RAG1表达水平在疾病复发时显著高于初发(13.65 vs2.31)(P0.01)。IKZF1基因外显子3-6缺失的异构体Ikaros isoform 6(Ik6)阳性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k6阴性患者(5.30 vs2.11)(P0.05)。RAG1高表达组LDH水平大于1 000 U/L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42.2%vs20.5%)(P0.05)。结论:RAG1基因表达上调在成人B-ALL发生发展中尤其在复发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上调与IKZF1基因缺失相关。监测RAG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为临床预测成人B-ALL患者疾病进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安 《现代医学》2002,30(2):71-7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 (或祖细胞 )损伤而产生的克隆性疾病 ,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引起周围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MDS为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难治性血液病 ,平均发病年龄为 4 0~ 60岁 ,容易演变成白血病。现将MDS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介绍如下。1 分类与诊断标准1.1 法、美、英协作组分类法 (FAB分型 )根据骨髓及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量分为 :(1)难治性贫血 (RA) ;(2 )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RS) ;…  相似文献   
104.
分子医学与肿瘤治疗陈宝安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210009分子医学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方法,并解决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局限性.现介绍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方面的进展。1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的细胞因子已应用于临床,因其半衰期短和毒性反应等,影响临床效果。具体操...  相似文献   
105.
检测103例血液肿瘤患者血清β—微球蛋白(简称Sβ_2M)。其中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慢粒急变7例,多发性骨髓瘤9例,恶性淋巴瘤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巨球蛋白血症1例,骨髓纤维化2例,淋巴肉瘤性白血病1例。同时也检测15例非恶性血液病及9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并对所有病例Sβ_2M进行修正,求得R值。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淋巴增殖性疾病中Sβ_2M升高更有意义。此外对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后Sβ_2M比较表明Sβ_2M是判断疗效,监测病情变化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6.
汤某,女,69岁。因周期性发热8个月于1982年3月26日入我院内科。患者于8个月前始畏寒、发热,午后较高,可达39.5℃,轻咳,有少量白色粘痰,不带血,胸片示“右上肺不张”。给予青霉素、链霉素和氯霉素等药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停药半个月后,体温又升高,反复至入院,共持续8个月余。病后食饮减退,身体日趋衰弱。既往无血液病史,家族中无同样病史发现。体检:体温39℃,脉搏90次/分,消瘦,  相似文献   
107.
患者,男,38岁。患者自1979年起患银屑病,未接受药物治疗,自觉全身情况良好。入院前半月全身淋巴结肿大伴低热、头昏、乏力和气促。门诊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豆大或钱币大小的斑丘疹,表面覆盖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基底点状出血。颌下、枕后、腋窝和腹股沟均可触及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无粘连、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胸骨有轻度压痛。给予青霉素、链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08.
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完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鹃  陈宝安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5):461-463,467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该作者综述了能为临床所接受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完全相合的移植配型要求,以及从预处理、动员、干细胞体外处理、加强免疫重建、移植失败的处理等来提高HLA不全相合的植入率。  相似文献   
109.
MTT比色法的改良及其在LAK细胞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并用来检测淋巴因子激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活性。方法:在MTT代谢产物甲瓒DMSO溶解后的最佳吸光度测定及效靶细胞不同孵育时间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MTT代谢产物甲瓒DMSO溶解后的最佳吸光度为510nm,效靶细胞最佳孵育时间为4h。结论:改良的MTT比色法优于常规的MTT比色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 细胞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改良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AK细胞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VCR的杀伤率,并与敏感株K562 相比较。结果:LAK 细胞对K562/VCR 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K562 细胞的杀伤率,并且当效靶比为40∶1 时,这种杀伤率最高。结论:LAK细胞在体外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提示临床上用LAK细胞治疗多药耐药的白血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