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颅外段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2例患者均由经颅多普勒(TCD)筛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其中21例为有症状颈动脉狭窄。22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24侧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随访并行TCD检查。结果:21例(23侧次)手术过程顺利,随访2~30个月,未再发TIA或脑梗死,19例症状减轻或缓解。1例术后死于脑栓塞和肺部感染。随访期复查TCD1~2次,20例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治疗重度颈内动脉狭窄,预防TIA和缺血性卒中有效。TCD可作为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132例(139条肢体)股浅动脉ASO的临床病例。股浅动脉病变的长度2.4―25.9cm,平均12.6±8.8cm。Fontaine分级:Ⅱa26条,Ⅱb52条,Ⅲ43条,Ⅳ18条。TASC-Ⅱ( 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泛大西洋介入学会联盟) 分型A 型33条, B 型51条, C型40条, D型15条。术后第6个月 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CDU),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血管显像)和(或)动脉造影评估支架的通畅情况,利用生存分析来统计支架的通畅率和保肢率,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 ABI由术前0.31±0.22增至术后0.80±0.28;流出道有3支通畅的有41条,2支的是55条,1支的是43条。随访时间14 -36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7.0%、81.1%、75.3%、65.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6%、88.6%、77.8%、73.7%。闭塞长度≥15cm和<15cm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50.8%、73.1%;1支流出道和流出道≥2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59.2%、71.4%;TASC-ⅡA、B和C、D型的3年通畅率分别为75.6%、57.1%;Fontaine分级Ⅱ和Ⅲ、Ⅳ3年通畅率分别为76.8%、50.3%。3年保肢率为93.5%。 结论 镍钛合金支架治疗股浅动脉ASO安全、有效,病变长度越短,Fontaine分级越早,流出道越多越有利于保持较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因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而施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1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测量术前侧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关节线的位置,评估该节段椎间隙狭窄程度.分别测量术前CT(二维重建矢状面)及MRI(T2W1矢状面)上病变节段双侧椎间孔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并比较CT及MRI上所测的椎间孑面积.对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其中VAS评分分为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8个月(7~42个月).在21例患者的26个病变节段中,12个节段椎间隙为严重狭窄,14个节段椎间隙呈轻度狭窄.在术前MRI上进行的椎间孔面积测量显示,6例患者为2级狭窄,15例患者为3级狭窄,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CT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16%,MRI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53,P<0.05).将CT和MRI测得的椎间孔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T测量的椎间孔面积均大于相应节段MRI测量的椎间孔面积.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椎间孔封闭术对于确定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软性压迫(如椎间孔横韧带及增生肥厚的关节囊等)可能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重要促进因素,后路椎间孔减压加椎间融合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实施诊治的84例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椎间孔减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疼痛评分及ODI评分。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0.3±25.4)min,住院时间为(9.3±3.4)d,术中出血量为(200.3±20.4)mL,切口疼痛评分为(7.41±1.47)分,术前ODI评分为(31.68±9.26)分,术后ODI评分为(19.44±2.61)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60.3±15.4)min,住院时间为(4.3±1.4) d,术中出血量为(12.6±5.6) mL,切口疼痛评分为(2.08±1.03)分,术前ODI评分为(29.34±11.56)分,术后ODI评分为(11.05±3.59)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疼痛评分和术后ODI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于脊柱稳定结构所产生的破坏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5.
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本文介绍利鲁唑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滞Na+通道,降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等,以及利鲁唑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
重复急性间歇性低氧能够增加运动神经元中生长因子与营养因子的表达,在突触可塑性和神经保护中改变关键分子的表达。低氧预处理能有效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并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间歇性低氧也是急性脊髓损伤后增强呼吸运动的方法之一。高压氧预处理能增强中枢神经对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性,有效保护细胞、组织结构,缩短神经细胞的再生周期,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低氧及高氧预处理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7.
有限切开复位加长PFN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862岁,平均40.6岁,骨折按Seinsheimer-Bergman分型,Ⅱ型6例,Ⅲ型7例,Ⅳ型4例,均采用骨折局部有限切开复位加长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治疗,术后参照由Sande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均于1220周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5周,术后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优11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88.2%,所有病例均无断钉、感染、肢体短缩或内翻畸形发生。结论加长PFN能较好地解决股骨粗隆下骨折高应力集中问题,而骨折局部有限切开复位较闭合复位能有效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迅速恢复股骨皮质的连续性,促进骨折愈合。 【关键词】 切开; 复位; PFN; 治疗; 股骨粗隆下骨折;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不同力学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8-02/2008-12在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和病理科完成。①实验材料及方法:自人体髂骨抽取骨髓15m1,原代及传代培养后,获得的BMSCs接种到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上。分成四组,静止组、100g组、200g组、300g组,共4周。②实验评估:实体观察,并检测各组的蛋白聚糖含量以及相关病理观察。结果:① BMSCs与PLGA黏附性良好,能在PLGA上生长并分泌基质。②实体观察:受力组明显大于静止组,200g组形成的组织块体积最大。③HE染色组织结构:200g组组织切片可见软骨细胞近似圆形,基质分泌多,且沉积均匀。可见软骨陷窝及软骨囊,偶见同源细胞群。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可见少量细胞基质,无见细胞。④Ⅱ型胶原免疫组化:200g组可见深黄色的Ⅱ型胶原形成,静止组、100g组和300g组染色淡或无。⑤蛋白聚糖含量:三组受力组与静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 g组与100g组、300g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g组与300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力学刺激对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常发生终板骨折,椎间盘突入椎体内,椎体内骨小梁结构被挤压破坏,后路手术恢复椎体高度时,骨小梁系统不能同时恢复,产生椎体内空隙,即"蛋壳样"椎体.这种椎体其实已丧失了结构的完整性,不具有负重能力,常导致后期内固定物松动和矫正度丢失.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前路植骨联合后外侧植骨(360°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ASIA评分:A级28例,B级3例,C级22例,D级8例,61例均经复位、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50例采用前方入路及钛板内固定,11例采用后方入路及颈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 必须根据不同的颈椎损伤的类型,选择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以及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