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3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238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93篇
口腔科学   254篇
临床医学   981篇
内科学   46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196篇
外科学   316篇
综合类   1717篇
预防医学   734篇
眼科学   84篇
药学   685篇
  10篇
中国医学   832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l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设计,在对唐山市放射人员体检的基础上,以113名出现染色体畸变的射线工作人员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5岁)、民族、工种配对,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工作岗位、工龄相等或稍长(≤2年)、累积受照剂量相同或相近且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对照组(113名)。以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RCCl基因,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XRCCl 2630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8.58%,高于对照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辐射损伤的风险比携带其他基因型者高3.47倍(OR=3.47,95% CI 1.43~8.44)。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l C26304T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联。未发现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2.
中性粒细胞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感染旋毛虫大鼠中性粒细胞(Neu)在免疫血清协助下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CO2培养法,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Wistar雄性大鼠血液中的Neu、旋毛虫肌幼虫、血清(对照血清或经不同条件处理的血清)及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R/MINI-1640培养液,连续培养2d。显微镜下,在12、24、36、48h等时相观察大鼠Neu、免疫血清及补体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结果无论是感染鼠或正常鼠的单纯Neu或正常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均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及补体参与下,Neu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同时灭活补体和IgE与仅灭活补体的免疫血清效果相似。结论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感染鼠或正常鼠的单纯Neu或正常血清均无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感染旋毛虫大鼠的Neu在免疫血清及补体的协助下对旋毛虫肌幼虫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免疫血清在灭活IgE前后对Neu杀伤靶虫作用不明显,说明Neu介导的ADCC效应主要依赖的是IgG,并非IgE。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POT分析8例患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中存在较强的T细胞反应,特别对HIV-1病毒的pol、gag、nef蛋白的免疫反应比其他蛋白强。结论病毒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在HIV-1 LTNPs有较强并且很广泛的反应,这对于有效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可能是这些LTNPs及SP病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总结微创胸壁打孔房缺封堵术的手术经验。方法3例继发孔房缺病人,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取胸骨右缘第4肋间进胸,切口长约2.5-3.5 cm,实时经胸壁超声监测,经右房前壁预制荷包线处插入已置入封堵器的推送套筒于右心房,经房间隔缺损入左心房,释放封堵器,推出推送导管。经胸壁超声鉴定房水平无分流,右肺静脉开口二尖瓣、三尖瓣及冠状静脉窦功能完好后,闭合房间隔缺损(ASD)。术毕经胸壁超声检测显示未见残余血流通过,逐层关闭切口。结果3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3 d出院,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随访2-3个月,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脏较术前缩小,未见封堵器脱落、变形及残余分流,心功能良好。结论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简便、高效、无X线辐射、手术适应证广、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外科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5.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教育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着病理学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及卫生领域的改革、政策的调整,我院医学生的来源及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教学性质也由原单一的成教专科教育逐渐转为成教和普教专科兼顾,并侧重于普教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因此对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提出挑战,并促进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思想、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深入。作者曾发表论文调查研究本院临床医学、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及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19例,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组)12例。采用JOA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5.9%,P组为64.8%,两组间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两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为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监测工作创建相应的视频资料,以利于媒介监测工作更好的开展、交流和学习.方法在媒介监测的每一阶段用摄像机适时记录现场的工作场景和操作步骤,然后用Video Studio 7.0将拍摄的媒介DV进行后期制作,最后以DVD或VCD的格式输出并刻录光盘.结果完全独立拍摄、制作了一部反映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媒介监测工作的媒介视频记录片,集野外监测与实验室工作于一体,可用作学术交流、短期媒介知识培训,也是一份纪实性影像档案.结论通过研究媒介监测视频资料和应用Video Studio 7.0,使我们认识到独立拍摄和编辑相关项目的DVD视频资料完全可行,如得以推广,有利于相关研究项目在系统内外进行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病案终末监控的新模式对病案质量的影响。方法每月抽查每位医师2~3份出院病案,结果汇总后反馈给经治医师进行自监,自监结果交回病案室计分。对分数有疑义者请多名专家复议,然后计分。最终得出病案质量和监控能力分数。结果病案质量得到了全面、客观、准确的监控,全员重视病案质量的意识也明显提高,甲级病案率达98.2%。结论病案终末监控的新模式对病案质量和监控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9.
某医学院新生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属乙肝病毒易感人群之一。而高校是青年人高度集中的场所,乙型肝炎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被感染和流行。为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营造高校安全、卫生环境,防止乙型肝炎在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笔对某医学院2002~2004年本科新生入学体检时的乙肝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receptor,uPAR)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12例乳腺癌中TF、uPARmRNA表达.[结果]TF、uPARmRNA在Ⅰ、Ⅱ期乳腺癌中不表达或弱表达.TF、uPARmRNA在乳腺癌Ⅲ、Ⅳ期中呈高表达,明显较Ⅰ、Ⅱ期高.TF、uPARmRNA的表达与乳腺肿瘤恶性程度高度相关.『结论]TF、uPAR是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的良好指标,TF、uPAR共同在乳腺癌的表达为阐明TF促进肿瘤转移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