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不同预后TEL/AML1阳性儿童ALL白血病细胞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分析,探讨儿童ALL此临床亚型的发生发展机制。根据初诊时白细胞数及临床预后对TEL/AML1(+)儿童ALL进行分组(早期复发组、高白细胞组和标危组),通过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细胞蛋白质凝胶电泳,选取组别差异明显、表达良好的蛋白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和电喷雾质谱(ESI-Ms/Ms)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间TEL/AML1(+)儿童ALL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大于2倍或小于0.5倍),早期复发者与标危者和初诊时高白细胞(100×109/L)者相比,有71个蛋白点表达消失,93个新蛋白点出现,3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23个蛋白点表达下调;标危病例与初诊时高白细胞者比较,有6个蛋白点表达消失,56个新蛋白点出现,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1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对40个具有组别显著差异性的蛋白表达点进行质谱分析发现,一组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如原肌球蛋白、铁蛋白、乳酸脱氢酶A、CRMP1蛋白、烯醇化酶、AKR1B1、抗氧化物酶、钙联接蛋白、HSP家族(HSP86/HSP89/HSP90)、膜联蛋白VI、G22P1等,其中HSP86/HSP89/HSP90仅在早期复发组高表达;铁蛋白、烯醇化酶在早期复发组表达上调,并在危险程度分组中处于逐渐下调趋势;G22P1(DNA双链修复途径的重要成员)在早期复发组表达下调。结论:早期复发组与其他组别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蛋白可能在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新的分子指标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02.
近5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找到染色体易位,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8;21)(q22;q22)。这种易位使21号染色体上的aml1(runx1)基因与8号染色体上的eto(mtg8,runx1t1)基因相互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最初对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着重在造血转录激活因子AML1转化为白血病抑制因子,在靶基因调控水平上阻碍髓系细胞分化,aml1/eto融合基因在造血分化过程关键点抑制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造血转录因子。目前认为,t(8;21)染色体易位及二次突变引起造血干细胞减少的系别限制性及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引发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aml1/eto融合基因及其剪接变异体在调控干细胞更新、阻断造血分化及与各造血系统特异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N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4月至2013年6月CNSI+ALL患儿66例临床资料,对不同化疗阶段即诱导期、巩固维持期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6例CNSI+ALL患儿中,诱导期50例,巩固维持期16例。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预后良好基因比例明显高于诱导期患儿(P < 0.05),巩固维持期患儿复发率明显高于诱导期患儿(P < 0.05)。21例CNSI+ALL患儿复发,其中诱导期10例,巩固维持期11例,巩固维持期复发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合并骨髓的复发比例明显高于诱导期复发患儿(P < 0.05),巩固维持期复发患儿脑脊液生化阳性率明显高于诱导期复发患儿(P < 0.05)。诱导期患儿无复发生存(RFS)率明显高于巩固维持期(P < 0.001),两组总体生存(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LL患儿CNSI+对不同化疗阶段RFS率有影响,但对OS率无明显影响;巩固维持期出现CNSI+的患儿复发率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巯基嘌呤巩固治疗的儿童ALL患者,化疗结束后注射PEG-rhG-CSF(PEG-rhG-CSF组)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检测PEG-rhG-CSF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7例(PEG-rhG-CSF组9例,rhG-CSF组8例)ALL患儿。PEG-rhG-CSF组患儿峰浓度(Cmax)为348.2(范围114.7~552.0)ng/mL,达峰时间(Tmax)为48.0(范围12.0~72.0)h,半衰期(t1/2)为14.1(范围11.1~18.1)h。血药浓度曲线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更早(P < 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最低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Ⅲ/Ⅳ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Ⅳ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骼、肌肉酸痛。结论 PEG-rhG-CSF在接受巩固化疗的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半衰期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更快。与rhG-CSF相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5.
79例儿童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核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儿童t(8;21)急性體系白血病(AML)的核型异常情况,评估缓解后治疗强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方法对79例儿童t(8;21)AML患者进行检测确诊.诱导缓解治疗采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H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联合(HAD)方案.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5~7疗程的联合化疗.结果 79例患儿中,55例(69.6%)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其中40例(50.6%)伴性染色体丢失,9例(11.4%)为del(9q),7例(8.9%)为复杂变异型t(8;21)异常.3例患儿染色体数量在90条以上且伴双重t(8;21)四倍体核型,预后均不良.1、2疗程完全缓解(CR)率分别力81.7%(49/60)和94.8%(55/58);3年无事故生存率、无病生存(DI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26.2 ± 6.8)%、(31.3 ± 6.7)%和(27.6 ± 6.6)%;29例患儿缓解后治疗疗程数为5个或以上,其3年DFS率为(51.7 ± 9.3)%.单纯t(8;21)±性染色体丢失组与伴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儿的3年D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大剂量阿糖胞苷组患儿的3年DFS率明显优于标准化疗组(66.7% vs.27.3%,P=0.03).结论 多数儿童t(8;21)AML患者伴有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对患儿生存没有不良影响.染色体数量在90条以上且伴双重t(8;21)四倍体核型少见,但预后不良.儿童伴t(8;21)AML治疗CR率高,远期疗效好.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缓解后治疗能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6.
<正>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5%〔1,2〕,且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的反应率(RR)仅为30%,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个月。近年来,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3〕。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因此耐药机制的研究及耐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诊时不同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 2008(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892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初诊时血小板水平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 100×109/L,n=263)和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 < 100×109/L,n=629);血小板减少组又分为(50~)×109/L(n=243)、(20~)×109/L(n=263)、 < 20×109/L(n=123)亚组。对各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等临床特征与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正常组MLL基因重排阳性、复发率低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血小板正常组10年预期EFS率高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两组10年预期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剔除MLL基因重排阳性患儿,血小板正常组10年预期EFS率仍高于血小板减少组(P < 0.05),两组10年预期OS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小板 < 20×109/L亚组10年预期EFS率和10年预期OS率低于血小板正常组、(50~)×109/L亚组、(20~)×109/L亚组(P < 0.05);剔除MLL基因重排阳性患儿,血小板 < 20×109/L亚组10年预期EFS率和10年预期OS率仍低于血小板正常组、(50~)×109/L亚组、(20~)×109/L亚组(P < 0.05)。结论 伴有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患儿临床表现多为血小板减少。ALL患儿初诊时血小板水平与患儿预后相关,血小板计数正常者复发率低、预后好,血小板 < 20×109/L组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08.
��ͯѪ�Ѳ�429���ٴ��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血友病患儿确诊时间、症状及其关节畸形等情况。方法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于1986年7月至2004年8月,对就诊的429例血友病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诊断时间及关节畸形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429例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血友病A共390例,占90.9%,其中亚临床型5例(1.3%),轻型43例(11.0%),中型181例(46.4%),重型161例(41.3%);血友病B共39例,占9.1%,其中亚临床型2例(5.1%),轻型6例(15.4%),中型26例(66.7%),重型5例(12.8%)。患儿初次出现出血症状的中位年龄为1.6岁(0~12岁);但初次诊断年龄0.3~12.0岁,中位年龄为5.2岁(0.3~12.0岁),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目前血友病患儿的诊断存在延迟,替代治疗疗程和因子剂量的不足是关节畸形高发生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9.
110.
免疫抑制治疗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应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112例患儿随机分3组:Ⅰ组(26例):单用环孢素A(CSA)组;Ⅱ组(30例):CSA+丙种球蛋白[400 mg/(kg·d)×5 d];Ⅲ组(56例):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3~5 mg(kg·d)×5 d]+CSA.所有患儿治疗均同时加用司坦唑醇或丙酸睾丸酬.CSA血药浓度调整到谷浓度100 ug/L以上,峰浓度300 ug/L以上.结果Ⅰ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26.92%;Ⅱ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33.33%;Ⅲ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62.5%,明显高于Ⅰ组(P=0.001);比较Ⅰ组与Ⅱ组的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和Ⅲ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0.50±15.41)%、(39.77±9.77)%和(66.27±6.84)%.结论对无HLA匹配同胞供者的重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ATG联合CSA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