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索杀灭德国小蠊的方法,为有效控制德国小蠊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熏蒸柜中,采用不同浓度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进行熏蒸效果观察研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10 h内各处理组德国小蠊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硫酰氟熏蒸浓度为1.0、1.5、2.0、2.5和3.0 g/m3熏蒸10 h后,德国小蠊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8%、72%、84%和100%,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硫酰氟半数致死浓度(即LC50)逐渐降低。熏蒸后10 h的LC50和LC90估计值分别为1.95和2.44 g/m3。结论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别和分子特征。方法对2010年福建口岸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汉坦病毒检测,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M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839只,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8.52%;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阳性率5.84%,均为汉城型(SEO),阳性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8.96%和3.09%。汉坦病毒检出呈较明显的冬春季高峰。用M基因片段(nt2001~2301)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将福建口岸SEOV分为S2和S3两个亚型。结论 S3亚型SEOV为福建口岸优势流行亚型。  相似文献   
63.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1月共有3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其中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孤立后纵韧带骨化9例。单纯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4例,单纯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减压术9例,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19例。术中均应用丹迪Key—Poim脊髓监护系统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23例术中监护无异常,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2例患者术中即可见波形改善。4例术中出现波形异常,其中2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4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术后症状加重,假阴性率12.5%。1例术中波形异常,但术后无脊髓损伤表现,假阳性率3.1%。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可及时发现术中危及脊髓的因素,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与其它监测方法合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5.
糖尿病1号方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 1号方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运用糖尿病 1号方治疗 2型糖尿病 ,辨证属于肝肾阴虚内热、瘀血阻滞者 5 0例 ,并设单纯饮食控制对照组 30例 ,以空腹血糖、餐后 2小时血糖为主要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2 0 % ,对照组总有效率 4 0 0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糖尿病 1号方治疗 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6.
摘 要目的:探究盐酸氟西汀胶囊联合阿普唑仑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8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均持续治疗 8 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神经功能、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FIB 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巴氏指数(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盐酸氟西汀胶囊联合阿普唑仑片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67.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4年10月至2009年8月,治疗3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41.8岁;病程12天至36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3例;9例因外伤而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呈进行性发展.单纯椎间盘突出1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12例.病变共发生在45个椎间盘,其中发生于下胸段(71.11%,32/45)最多,上胸段(17.78%,8/45)次之,中胸段(11.11%,5/45)最少.手术采用经一侧或两侧关节突关节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对于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的患者同时行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其中19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14例采用双侧钉棒固定.结果 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7个月.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优15例,良10例,改善2例,差2例,优良率86.21%(25/29),总有效率93.10%(27/29).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运动障碍加重2例,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后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CT及MRI均显示回植椎板融合成形良好,手术减压满意.结论 经关节突入路切除突出的胸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同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33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7.8±2.2岁.症状以黄疽最为多见(76.3%),其次为皮肤瘙痒(44.7%)和乏力(42.1%),14例患者(36.8%)合并腹水,9例患者(23.7%)食道静脉曲张,8例患者(21.1%)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5例干燥综合征,3例Graves病.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23.1±72.6 u/L、759.0±47.1 u/L和290.0±50.8 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101.6±27.1 u/L及197.8±39.6 u/L.患者血清IgM升高(3.9±0.4 g/L),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76.5%(26/34)阳性.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杳有助于本病的进一步确诊及组织学分期.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并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LSS并Lenke-SilvaⅡ~Ⅳ级DS患者26例,均采用经Wiltse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冠状面偏移(C7PL-CSVL)、矢状面偏移(C7PL-SVA)、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2±1.7)个月,侧凸矫正率为5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C7PL-CSVL、C7PL-SVA、腰椎侧凸Cobb角、LL、PT和SS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改善优良率为96%,JOA评分改善优良率为92%。结论 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SS并Lenke-Silva Ⅱ~Ⅳ级DS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0.
骨水泥弥散类型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永生  李强  历强  郑燕平 《中国骨伤》2017,30(5):446-452
目的:观察PVP、PKP及手法复位PVP术后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及其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效果和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VP术式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60~78岁;PKP术式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61~79岁;手法复位PVP术式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60~76岁。术后摄正侧位DR片,以Auto CAD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区面积和团块区面积,然后计算正侧位DR片平均弥散区与平均团块区面积的比值(K),定义K50%为团块型,50%≤K≤100%为混合型,K100%为弥散型。分析不同椎体成形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然后按骨水泥弥散类型分为弥散型、混合型和团块型3组,观察各类型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术式的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P0.05),PVP术式弥散型、混合型、团块型构成比分别为46.43%、35.71%和17.86%,PKP术式为16.67%、37.50%和45.83%,手法复位PVP术式为37.21%、44.19%和18.60%。PVP术式以及手法复位PVP术式以弥散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而PKP术式以团块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VAS评分及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压缩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型组术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31±5.06)%和(18.58±4.91)%,混合型组为(14.21±5.15)%和(14.59±5.07)%,团块型组为(13.89±5.02)%和(14.28±4.94)%。结论 :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不同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且团块型与混合型弥散方式较弥散型能更好地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而不同骨水泥弥散方式的中早期疗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