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赵玉秋  祖萍  朱鹏 《中国学校卫生》2014,(5):697-699,703
目的建立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探讨TOPSIS、秩和比法(RSR)和密切值法3种综合评价方法在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利用1985—2010年安徽省7~18岁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分别采用TOPSIS法、秩和比法、密切值法3种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性别、年龄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机体成分、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和柔韧性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TOPSIS、RSR、密切值法3种综合评价方法对1985—2010年安徽省7~18岁男生健康相关体能评价的组合排序结果依次为:1991年、1995年、2000年、1985年、2010年和2005年;女生组合排序结果依次为:1995年、2000年、1991年、1985年、2005年和2010年。3种综合评价方法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一致性,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体能的群体评价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2.
肝气郁结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了研究肝气郁结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对150例肝气郁结证患者进行了多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肝气郁结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浆NE、E平均含量接近正常,但不同精神状态含量变化较大。血浆cGMP、TXB2、TXB2/6-Keto-PGF1α比值、AVP含量较健康人显著升高。血浆cAMP/cGMP比值、6-Keto-PGF1α、L-ENK、ANP及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结果提示肝气郁结证与中枢神经对情绪调节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我院 1999- 0 6~ 2 0 0 0 - 0 6开展导管法介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以来 ,共收治肿瘤患者 2 32例 ,其中 ,男性 188例 ,女性12 4例。年龄最大者 82岁 ,最小者 16岁。经过护士的精心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如下。1 肿瘤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及护理1 1 肿瘤诊断早期的护理来我院就医的患者基本上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 ,但是有的患者本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 ,家属及医生都对其隐瞒病情 ,此时患者情绪极不稳定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态度的细微变化 ,均能使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癌症 ,并意识到自己的病情程度。对于是否把…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指数评价方法在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安徽省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55家,调查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制度建设、登记与反馈和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一致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和准确率,建立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个指标体权重系数,根据指数大小评价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结果 55家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评价指数0.9141,不同地市评价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8,P=0.00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以省级医疗机构指数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6,P=0.944)。传染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高的医疗机构,指数并不明显高于其它医疗机构。结论指数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可用于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5.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宣城、淮北、蚌埠市12所学校的5 8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男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女生,高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情绪管理能力组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低情绪管理能力组(P<0.01).在控制性别、学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力(β=-0.368,P<0.01).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和攻击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应提升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6.
建立中国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常模,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抽取城乡中小学生47 951名,运用“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描述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得分的P10,P25,P50,P75和分P90.结果 建立了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各维度和总体得分的P10,P25,P50,P75和P9N0.以P9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良好划界值,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女生高于男生;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以P1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不良划界值,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东部低于中部和西部;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农村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全国总体评分的P90和P10作为判定学生视力保健行为总体状况良好与不良的划界值,为不同人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比较的常模.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安徽省报告日期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且已结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的级别、类型、传播途径及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275起,发病36 119例,死亡60例。事件级别以未分级和一般事件为主,分别占77.65%和20.94%;事件类别以传染病为主(1 200起,占94.12%),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占73.25%(879/1 200),新冠病毒感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为传染病事件的主要报告病种,分别占29.33%(352/1 200)、26.75%(321/1 200)和12.50%(150/1 200);其次为突发中毒事件(66起,占5.18%),以食物中毒为主,占60.61%(40/66)。致死原因前三位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占13.33%)、出血热(5例,占8.33%)、误食野生毒蕈和磷化铝中毒(各4例,各占6.67%)。时间分布呈现2...  相似文献   
48.
赵玉秋 《海峡药学》2016,(2):213-214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痛苦,分析和探讨术后炎症患者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的治疗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眼科治疗的253例(279只眼)白内障术后炎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治疗上采取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而观察组的患者则同时给予氟米龙滴眼液和普拉洛芬滴眼液进行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病者治疗后视力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的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眼部症状总积分更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炎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取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眼血-房水的损害,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布林佐胺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61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眼和对照组30眼,对照组给予小马来酸噻吗洛尔,观察组给予布林佐胺治疗,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患者在给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同时联合布林佐胺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4年麻疹病例年龄分布特征, 探讨各年龄组发病原因及产生的问题, 为开展麻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安徽省麻疹病例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徽省2014年共报告1005例麻疹病例, 其中非免疫接种针对人群发病占病例总数的59.60%。8月龄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24.78%, 8~17月龄病例数占29.05%, 20~34岁人群占25.07%。8月龄婴儿随着月龄增加发病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流行季节出生的婴儿发病较少, 非流行季节出生的婴儿发病较多。有8例为母子同时发病, 其中6例为母亲传染给孩子, 2例为母亲被孩子传染。麻疹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 其中小年龄组男性发病高于女性(2=55.51, P=0.000), 大年龄组女性发病高于男性(2=5.07, P=0.024)。安徽省北部麻疹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 南部以大年龄组为主。292例8~17月龄的麻疹病例中, 204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占69.86%), 66例接种过麻疹疫苗(占22.60%), 22例接种史不详。18月龄以下麻疹病例中71.15%在发病前7~21天去过医疗机构。结论 单纯依靠麻疹疫苗预防接种无法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采取免疫预防和阻断传播双重策略, 控制麻疹发病水平, 以早日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