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相似文献   
52.
《怪疾奇方》作者小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61)和《孟河四家医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均把《怪疾奇方》作为费伯雄医著收录,实则在费氏之前,就已有内容相同,甚至书名亦一的医书行世。《孟河四家医集》中之《怪疾奇方》只一...  相似文献   
53.
李守先,清代河南长葛县人,针灸学家,著有《针灸易学》一书,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针灸源流、手法、认证三部分,下卷为寻穴,列寻穴歌、穴目、十二经图、十二经穴、十二经补泻八法图、奇经督任图、奇经各穴、经外奇穴等。李氏倡导习针灸首先掌握针刺手法:强调三者之学习次序为先学手法,次学认症,再学寻穴,另于临证之时对于穴位之取舍,亦十分重视寻经求典;李氏亦重视针灸学知识的普及:其著述力求言简意赅,明晰易晓,在论述十二经、奇经八脉、经外奇穴之各穴时,又皆配以图谱,从而使其著文图并茂,内容明了易记。  相似文献   
54.
基于十年中风临床文献回顾谈中医诊疗及术语亟待规范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参阅10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报道,发现所收录文献中存在着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及证型表述方式较为混乱,文献资料中所用治法术语极不规范,无论是临床经验交流还是实验研究报道均缺少统一的诊疗标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呼吁应规范诊疗标准,统一诊疗术语。每位中医药工作者均应积极行动起来,自觉运用规范的诊疗术语,以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本文分重视调营养阴、调肝十法及治肝特点、用药于平淡中见神奇、五劳重脾肾七伤独重心、中风治究内外主次等五个方面,对费氏治病立法、遣方选药经验予以探讨,着重阐述其在临床上的良法效治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6.
张从正学术思想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从正学术思想研究近况蔡永敏河南省中医研究院(450000)主题词张从正,@攻邪学说,中医药学文献,中医学术发掘,医学史,元朝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15卷。张氏学术思想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蔡永敏  郭文静  郝鹏飞 《中草药》2016,47(1):183-186
姜黄是临床常用药物,在古代方剂中常作为活血行气之要药被广泛应用。但文献记载姜黄的原植物却不尽一致。初载温郁金为其主要的原植物,后将温郁金排除于原植物之外。通过古今文献考证温郁金药用的历史沿革及姜黄和莪术功能主治的异同,表明温郁金从唐宋始载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至清代、民国被一直沿用;现代文献中也多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其根茎的纵切片——片姜黄在功能主治上与莪术有异,与姜黄则完全相同。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符合古今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有利于临床对古方的应用。  相似文献   
59.
李梅荣  蔡永敏  王春生 《中成药》2003,25(6):465-467
目的:观察通瘀解毒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方法:将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瘀解毒口服液,每次30mL,每日2次,28d为1个疗程。结累:两者在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在愈显率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优于对照组:73.68%,52.62%(P<0.05),(ADL)(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瘀解毒口服液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0.
蔡永敏  李成文  邹杰 《中草药》2005,36(7):1104-1106
《中国药典》(简称药典)是国家的药物标准,是科技名词定名的重要依据。但作者在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专项资金立项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时经考证发现,2005年版药典中部分中药名如“豆蔻”、“冬葵果”、“芥子”、“韭菜子”[1]等与古今大多文献记载不一致,且与现代科技名词的定名原则相抵牾,同时也不利于临床应用。1白豆蔻(药典名豆蔻)本药(姜科植物白豆蔻Am om um kravanh P ierre ex G 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 actum So land.ex M 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宋·刘翰《开宝本草》,并以“白豆蔻”为正名。如《证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