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1.
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敏  李燕梅  李根林 《中医杂志》2005,46(10):756-758
目的:观察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服中风回言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60例服华佗再造丸8g,每日3次,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当天及1个疗程结束后按<汉语失语检查法>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值、疗效以及治疗组疗效与病变类型、失语程度、年龄、性别、病程等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与疾病性质、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失语轻重有关.结论:中风回言胶囊疗效明显,无论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均有确切疗效;但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提示病情稳定后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2.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43.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是中医文献中三个重要词语,因其有渊源关系且名称相近,所以时而互称混称,时而有其特指含义,致使理解困难,不易辨别。本文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将“龙火”“龙雷之火”“雷火”放在一起加以系统梳理,追溯起源,辨析异同,发现三者共性内涵均指人体内过亢之相火、虚火、反常之火等。“龙火”特指内涵有膀胱火、肾火、命门之火的眼科病证名,“龙雷之火”特指内涵有肝肾之火、肝胆之火,“雷火”特指内涵有肝火、欲火、肝肾之火。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对千金子药名源流考释,辨析本药各种名称,为本药名称的规范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分析古今有关文献,考辨本药药名的沿革以及古今出现的各种名称。结果:本药在清代以前,本草著作均以"续随子"为正名;清代和现代本草文献"续随子"和"千金子"作为正名并用,但清代以"续随子"居多,现代以"千金子"居多。异名由于对古籍句读方法和本药药名理解的不同,古今记载不尽一致。结论:本药当以"千金子"为规范正名,以"续随子"、"菩萨豆"、"千两金"、"拒冬"、"拒冬实"、"联步"、"拒冬子"、"半枝莲"等为异名,以"打鼓子"、"一把伞"、"滩板救"、"看园老"、"百药解"、"千金药解"、"小巴豆"等为各地俗称。  相似文献   
45.
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亚健康人群的临床表现及其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建立“亚健康状态”知识型数据库,结合流行病学、计算机学、数学、国际量表学等有关原则,依据GB/T1.1—2000和ZY/T001.1-94标准表述方法,拟定《亚健康基本证候调查表》,通过对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多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亚健康状态主要症状及证候分布。结果对2133份亚健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以畏寒、疲乏、自汗、记忆差、易怒、气短、心悸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虚、湿、痰、郁、瘀、气滞、津亏等为主要证候要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心、脾、肾、肝、胆、胃、肺等;以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痰气互结、肾阴虚、肾阳虚、气虚证、肝郁化火、湿热蕴结等基本证候多见。结论亚健康人群的临床表现呈现某一症状为主,其他症状伴随出现的症状群,基本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47.
蔡永敏  邵明义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7):1356-1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的药物标准,是科技名词定名的重要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经出版,但作者在参阅时发现,其中部分中药名如苦杏仁、京大戟、地黄、粉萆等与古今大多文献记载不一致,同时也不符合现代科技名词的定名原则和临床用药习惯。特提出商讨如下:  相似文献   
48.
袁句,字大宣,别号双梧园主人。清代河南洛阳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医家。袁氏原习儒,乾隆十年(1745)年中三甲进士,后任职于刑部,他襟怀高洁,性情直亮,文行气谊,“卓卓有以自异于人”[1]。于“论文之暇”,又“兼及医理”[1],凡以病叩门者,不论贫富贵贱,皆为治之。据李廷序言,袁氏在嵩少读书时,曾遇“异人于石室中”,他在向“异人”学文之余,“参及医宗三昧”[1];后因父辈四门单传,其“一身承四桃”,而子女又“屡以痘疡”[1],故对医道的研究日渐潜心,尤其于痘症致意颇深。他在临证中体会到,医书之多,汗牛充栋,“先儒固以备言”[2],独痘疹一门则…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李守先,清代河南长葛县人,针灸学家,著有《针灸易学》一书,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针灸源流、手法、认证三部分,下卷为寻穴,列寻穴歌、穴目、十二经图、十二经穴、十二经补泻八法图、奇经督任图、奇经各穴、经外奇穴等。李氏倡导习针灸首先掌握针刺手法:强调三者之学习次序为先学手法,次学认症,再学寻穴,另于临证之时对于穴位之取舍,亦十分重视寻经求典;李氏亦重视针灸学知识的普及:其著述力求言简意赅,明晰易晓,在论述十二经、奇经八脉、经外奇穴之各穴时,又皆配以图谱,从而使其著文图并茂,内容明了易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