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侧位X线片在了解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螺钉钉尖安全位置的作用。方法选用7具尸体颈椎标本,从C3、4~C5、6直视下依次置入经关节螺钉,分别置入螺钉钉尖仅为四层皮质固定(0mm)和超出皮质2、4、6mm各42枚,分别摄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将每个椎体分为前Ⅰ、Ⅰ、Ⅱ、Ⅲ和Ⅳ区。逐一记录螺钉钉尖在X线片上相应椎体各区的位置。结果共有87枚螺钉位于前Ⅰ区,其中42枚是当螺钉钉尖为四层皮质固定时(100%);37枚是当钉尖超出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侧前方皮质2mm时(88%);8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19%)。共有71枚螺钉位于Ⅰ区,其中5枚是当钉尖超出2mm时(2%);34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80%);32枚是当钉尖超出6mm时(76%)。10枚位于Ⅱ区的螺钉均是当钉尖超出6mm时的投影。没有发现螺钉钉尖位于Ⅲ区和Ⅳ区。不同长度的经关节螺钉钉尖在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位置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的螺钉钉尖安全位置方面,侧位X线片有一定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理想长度的钉尖位置应该位于前Ⅰ区。  相似文献   
32.
胸椎骨折伴胸骨骨折9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胸椎骨折伴发胸骨骨折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6年l0月,共收治胸椎骨折伴胸骨骨折患者9例,全部病例行X线、CT及MRI检查。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胸骨骨折部位、胸椎损伤节段及类型、脊髓损伤程度及其他合并伤等资料均作为相关信息列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以交通伤和坠落伤为主,3例为多节段骨折,9例合并多发创伤或多发骨折。脊髓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严重。结论胸椎骨折伴胸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为致伤暴力强大,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严重,合并多发伤发生率高。胸骨是胸廓环的重要组成结构,并在维持胸椎的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索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无神经损伤的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手术时间75-10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80 ml;术后X线片示Cobb角平均矫正23.2°,术后VAS评分为(1.7±0.6)分。随访12个月后显示Cobb角平均丢失约2.2°,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邻椎骨折。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双钢板固定术和经皮复位外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或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33 例.结果 术后33 例获得随访,随访8~26个月,平均16个月.参照Merchant评分,优16 例,良12 例,可5 例,优良率为85%.结论 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应重视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软组织损伤较轻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植骨术,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应行经皮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术.采用适当手术方法,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使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5.
下颈椎后路减压手术由于特殊的解剖关系而有高风险及高难度等特点,传统的手术减压方式常用刮匙、枪式咬骨钳等,但手术时间长,出血多,风险高。本研究拟观察高速磨钻在下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行下颈椎后路减压手术76例,其中采用高速磨钻减压4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枪式咬骨钳减压36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1年10月,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7 min;术中出血量300~550 ml,平均39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6±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寰椎骨折治疗前后CT影像特征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诊治的75例寰椎骨折患者, 男44例、女31例, 年龄(53.3±13.0)岁(范围27~81岁)。依据Landells分型, Ⅰ型12例、Ⅱ型13例、Ⅲ型33例, 骨折位于解剖交界处难以分型9例, 因受伤暴力多样化而无法套用Landells分型8例。根据CT图像中寰椎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是否累及双侧半环和骨折断端移位距离, 初步建立新的寰椎骨折分型。随机选取5名脊柱外科医生, 依据新的分型方法对75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型;于1个月后将75例寰椎骨折的影像学资料顺序打乱, 再次进行分型, 评估分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新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首先根据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分为三型, A型为骨折线未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 B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且对侧半环完整, C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伴对侧半环任何部位骨折;再根据骨折断端间最大移位距离是否超过4 mm分为六个亚型, ≤4 mm为1型, >4 ...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术和经皮复位外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或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33例。结果术后33例获得随访,随访8~26个月,平均16个月。参照Merchant评分,优16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为85%。结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应重视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软组织损伤较轻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植骨术,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应行经皮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术。采用适当手术方法,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使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9.
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4~65岁,平均53岁。将19例使用cage融合器患者分为A组,20例采用自体骨为B组。采用Nakai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通过腰椎侧位片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判断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28个月。A组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B组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两组间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方差分析,P〉0.05)。椎体滑移距离、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5~11个月植骨均融合,平均7.3个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相关功能障碍,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0.
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近年来,颈痛发生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表明,颈痛是全球第四大致残原因,仅排在背痛、抑郁和关节痛之后.颈痛发生率约为15% ~ 50%,其中女性发生率为26.4%[3].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是导致颈痛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颈部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