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其中发现18例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采用返修手术对18例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缓解临床症状.按照候树勋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观察.结果经过12.1个月(7~3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8.9%.有1例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是由于前次手术节段引起还是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必要时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比较腰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和腰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42名LASD大于 3 5mm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2 2名患者行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另外 2 0名患者行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LASD、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加以比较 ,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率、融合率、下腰痛以及下肢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环状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2 0个月 ,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 2 3个月。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恢复率分别为 74 3 4%和 72 2 8%。但是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下腰痛评分较高 (P <0 0 1 )植融合率也低于环状融合内固定组 (P <0 0 5 )。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LASD、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的改善在随访期不能得有效维持。结论 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来说 ,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更具生物力学优势 ,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降低术后下腰痛的发生 ,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3.
为切除好发膝关节部位之骨肿瘤,而获得一个功能理想的膝关节,国外自50年代已开始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探索其疗效。国内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1983年全国第二届人工关节会议以前,全国共开展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近100例,主要治疗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所致之大块骨质缺损,能恢复一定维组关节功能。我院1982年开展此项手术3例,其中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2例,股骨远端早期恶性纤织细胞瘤1例。一、材料来源本文采用北京621所制造之钛合人工关节,有股骨膝关节型、胫骨膝关节型及膝关节等三型。本文病例均为股骨远端骨肿瘤,选用金股骨膝关节型。  相似文献   
24.
开展MED早期失误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在开展该项手术的早期,22例出现失误及并发症.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准确定位,熟练操作技术是减少失误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下胸段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下胸椎标本(T9~L1)6具,在T11~T12节段建立4种经关节突入路椎间盘切除模型:(1)单侧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ULF+D);(2)单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ULF+L+D);(3)双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BLF+L+D);(4)双侧关节突切除+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单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T11~T12,于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和旋转6个方向进行加载,记录100N载荷下的ROM值。将4种模型ROM值分别与完整标本的ROM值按照配对t检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完整标本比较,ULF+D在旋转方向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ULF+L+D和BLF+L+D在6个方向上的RO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1~T12椎弓钉棒系统固定后在轴向旋转和前屈方向的RO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三个方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LF+L+D和BLF+L+D对脊柱下胸段6个方向上的稳定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辅以椎弓根钉固定相应节段,能够显著恢复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27.
脊髓型颈椎病是常见病 ,几十年来多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术后植骨块不稳定致并发症较多。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采用前路手术并加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15例 ,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年龄 3 3~ 60岁 ,平均 42 .8岁。均为脊髓型颈椎病 ,发病部位为C4~ 7,融合间隙 :一个间隙 13例 ,两个间隙 2例。1.2 内固定材料 均用钛合金钢板 ,钢板长度为 2 6~ 70mm ,期间以每 2mm递增 ,钢板宽度为 16mm ,厚度为 2mm。螺钉有松质骨螺钉 ,皮质骨螺钉和锁定螺钉 3种。松质骨螺钉直…  相似文献   
28.
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附3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日趋增高,治疗中央型间盘突出以手术为主,传统术式是全椎板切除,经硬膜囊内(或牵开硬膜囊)摘除突出变性的间盘组织,手术破坏了脊柱后柱,增加了脊柱的不稳定性,以致后期腰椎不稳,再次出现腰腿疼症状.随着微创技术引入脊柱外科,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应用避免了后期脊柱不稳的发生,我院2001年初开展此技术,治疗中央型间盘突出38例,取得满意效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确定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8月间于本院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的Nurick分级,ONDI评分、颈项和上肢疼痛VAS评分进行比较评估,并采用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Odom优良率达100%,术后Nurick分级、ONDI评分、颈项疼痛VAS评分、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意义的提升(P〈0.01)。[结论]对于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30.
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确定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时完整保留C2颈半棘肌肌止是否能有效维持颈椎术后矢状序列,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2003年12月,本院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48例,其中32例获得至少2a的随访列为试验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0±2.9)和(12.5±3.1),恢复率(44.9±26.9)。手术前、后有明显症状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8%和18.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屈指数、颈椎活动范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可以减少对颈椎后伸机理的破坏,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矢状序列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