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 毫秒
231.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6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2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形态。结果3组受试者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颈动脉IMT较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78.9%(60/76),以不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52.6%),B组以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71.7%);A组斑块以不规则型为主(69.1%),B组斑块以规则型为主(52.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颈动脉硬化与hs-CRP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32.
抱按定点法通过手法放松、走罐等缓解痉挛,再施以双手压颈、挺胸,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失常等作用,较之传统方法对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3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一种多因素神经退行性疾病,可导致中心视力不可逆的丧失,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AM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能有效的显示AMD发病的分子基础,对于确定AMD的发病机理有重要作用。现就AMD的染色体定位和易感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甲乳外科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乳腺彩超与钼靶对乳腺叶状肿瘤检出率,分析术前14G巴德针穿刺病检结果和术中肿块快速冰冻病检结果与术后最终病检结果符合率,据患者需求与年龄、肿块性质及大小、乳房体积等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分析治疗疗效。 结果乳腺叶状肿瘤在乳腺彩超和钼靶上无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示44例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24例。61例患者行术前粗针穿刺,104例患者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两种方式诊断叶状肿瘤准确率分别为44.3%(27/61)和67.3%(70/104)。3例行改良根治术,2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66例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14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随访101例,随访时间3~50个月,平均(28.0±3.6)个月,8例局部复发再行手术治疗,3例远处转移其中1例行化放疗,死亡2例。 结论对乳腺叶状肿瘤采用粗针穿刺或术中快速冰冻病检有较高的漏诊率,最终确诊需待常规石蜡病理学检查结果。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治疗效果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5.
我科自1993年至今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3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32例,女4例,17~48岁。重物挤压及车辆撞伤28例,砸伤5例,枪伤1例,医源性1例,坠落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出现距受伤时间最短5h,最长48h。发...  相似文献   
236.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2组均采用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0.5~1 mL(kg.d)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d)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静脉点滴,每日1次,观察2组患者,皮疹消退,体温下降情况。结果:从发热、皮疹消退情况观察,统计资料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明显抗病毒、退热及改善症状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7.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所有患者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表及CRF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年龄与中医症状积分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加,中医症状逐渐加重。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规律,10~29岁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的症状,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患者随年龄增加在气阴两虚症状存在的同时肝肾亏虚的症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38.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联合盐酸托烷司琼治疗,同时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普通针刺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和上巨虚穴;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选穴同普通针刺组。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3天与5天,比较3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腹泻症状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西药组的53.33%(16/30)、普通针刺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可有效缓解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39.
[目的]探索血液中残粒胆固醇(RC)水平与冠心病(CHD)和心肌梗死(MI)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研究RC与CHD和MI的潜在因果关系。使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两样本MR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并采用敏感性分析(包括异质性检验、多效性分析和逐个剔除检验)评估MR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IVW法分析结果显示,RC与CHD和MI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CHD:OR=1.57,95%CI:1.40~1.76,P=2.01E-14;MI:OR=1.59,95%CI:1.40~1.79,P=1.26E-13)。MR-Egger回归结果提示筛选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CHD和MI不存在基因多效性(分别为P=0.924 1、P=0.740 5)。[结论]血液中RC水平升高与CHD和MI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40.
刘欣  莫亚 《眼科》2023,32(1):55-57
目的 测量慢性泪囊炎患者患病泪囊顶部及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从而明确泪囊与中鼻甲腋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1例(21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的CT泪道造影图像。方法 进行CT泪道造影图像三维重建,选择冠状位上能同时完整显示泪囊及中鼻甲腋平面的图像,运用软件测量工具,对图像上患病泪囊顶部及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进行测量。主要指标泪囊顶部及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结果 191例216眼中女性153例173眼。所有患者、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不同眼别之间,患病泪囊顶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与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比较,除0~20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泪囊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大于顶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41~60岁组患者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较61~80岁组患者大(P=0.003)。结论 慢性泪囊炎患者患病泪囊底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大于顶部至中鼻甲腋平面的距离,泪囊大部分位于中鼻甲腋平面的下方。(眼科,2023,32:55-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