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蚊虫交配习性的实验观察,对于研究蚊虫生态学、化学不育等遗传防制和蚊虫饲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是我国主要的蚊种和重要的传病媒介。本试验对这三种蚊虫羽化后不同天数的交配情况、不同大小空间的交配能力及雄蚊交配次数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系统挖掘、总结章氏伤科正骨学术经验,丰富章氏伤科学术思想,传承中医骨伤特色。[方法] 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收集整理章氏伤科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相关古代骨伤医籍,结合章氏后人访谈记录,全面真实地反映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结果] 浙派中医章氏伤科谨守“和合”学术思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功能锻炼”正骨理论及实践经验。其正骨手法强调法正术柔,可概括为“四字”“十法”“三要素”;用药详辨证,重气血,注重陈伤防治,突出“破血、和血、养血”三期用药原则;功法遵循“筋骨互用并重,动静互补平衡”原则,提出骨折三期筋骨动静辨证理念,并创立“十二经筋拉伸功法”。[结论] 明晰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对充实浙江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3.
2005-2008年,我院对20例离断废弃手指,经剔除骨质及肌腱形成游离皮瓣后,修复其他手部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8~55岁.均为手指碾压、撕脱离断或多段离断伤,指体无法再植或再植后无功能,同时伴有其他指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离断指中示指5例,中指8例,环指4例,小指3例.废弃指剔骨皮瓣切取面积为1.5cm×5.0 cm~3.0cm×7.0cm.  相似文献   
24.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临床治疗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是尽早的确定病因。随着现代治疗学的进展,多数患者通过保守和介入等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就一组住院病例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5.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先确定皮瓣穿支血管部位,以此为中心,设计皮瓣并切取,保留阔筋膜盘约4.0 cm × 3.0 cm~3.0 cm×2.5 cm:"沙丘样"削除阔筋膜、皮下脂肪,皮瓣四周可将皮下脂肪完全削去,仅保留真皮层.采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有1例修复前臂创面皮瓣远端约2.0 cm×1.2 cm浅表坏死,经换药愈合.15例术后经3个月~2年随访,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8.0~10.0 mm.结论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外形、质地优良,受区感觉恢复良好,对供区创伤小,不需二期整形,是修复手、足部创面优良供区.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多叶皮瓣联合肌腱移植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 在显微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动脉为主干,分别以内踝前、足背动脉、外踝前血管为分支,构建成足内侧、足背、足外侧多叶皮瓣并携带(足母)短伸肌腱和第5趾固有伸肌腱,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共12例,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背多叶皮瓣移植是修复多指皮肤及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7.
2002年5月至2004年8月,我们应用以足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足跗内侧动脉筋膜瓣联合表面皮片移植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四种类型的跖内侧皮瓣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应用四种不同类型的手术方法修复23例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手术类型包括:①近侧带蒂岛状皮瓣(15例);②逆行带蒂岛状皮瓣(2例);③吻合血管神经皮瓣(4例);④交足皮瓣(2例);皮瓣宽度为3.5cm~5.5cm,长度为4.5cm~9cm。结果:2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结论:该皮瓣以跖内侧血管和神经为蒂,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能恢复保护性感觉等优点,适宜修复手掌和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9.
Harwood等报道,附斑库蚊在短日照下卵巢滞育,脂肪积累。王仁赉(1979)报道在短日照下淡色库蚊雌蚊滞育越冬,卵巢滞育、胃紧缩,拒绝吸血和脂肪积累。但对中华按蚊的滞育生理反应尚未见报道。1982年春季和秋季我们作了光周期对中华按蚊滞育影响的实验观察。 方法和结果 本所1980年驯化培养的济宁中华按蚊,在27~28℃下发育至2龄末的幼虫分为三组,同时移入自然室温下(初春或深秋,气温15~23℃)  相似文献   
30.
本文在低温(17±1℃)和高温(27±1℃)两个恒温条件下,用日光灯照明,每天分别采用短光照(8h)和长光照(16h)两个光周期,观察了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3种成蚊的寿命和脂肪含量。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体内脂肪含量多、寿命长,在高温、长光照条件下,则脂肪含量少、寿命短。白纹伊蚊的脂肪含量和寿命与上述光周期和温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