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情况,为探索适合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治疗及宣传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相关的社会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组)和7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及SCL-90阳性项数的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SCL-90症状自评结果在病情程度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SSRS评定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客观、主观支持及支持总分分别为6.90±2.81、19.25±5.62、32.96±7.86和7.92±2.57、21.54±5.82、36.51±9.0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未婚者的主观、客观支持及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已婚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较健康对照组差,并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2.
阻断该通路可以 Wnt 信号转导通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细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胞生物学和肿瘤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其参与调 控细胞分化、癌变、凋亡及机体免疫、应激 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目前许多关于癌症方面 的研究均已证实,阻断Wnt 信号通路可以诱导 癌症细胞的凋亡.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信号 通路的激活相关,有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大黄蟅虫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其中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大黄蟅虫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载量、血清肝纤维化4项、肝脏硬度、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肝纤维化指数(Fibro Index)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和HBV DNA载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纤维化4项均恢复正常,且两组间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肝硬度值和APRI/FibroIndex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0%)高于西药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P=0.009)。结论大黄蟅虫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LP)浓度标准曲线的最适拟合模型,以建立并优化定量检测系统。方法HBV-LP标准品吸光度(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标准品浓度与A进行四参数方程模型、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S模型、Logistic模型的曲线拟合,并根据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x2)的大小来确定最适拟合模型。结果HBV-LP标准品浓度与A的散点图呈非线性趋势;四参数方程模型、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S模型、Logistic模型的回归方程均有意义(P<0.001),r2分别为0.999 5、0.924 9、0.876 5、0.997 5、0.998 9、0.979 9、0.864 7。其中四参数方程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S模型的拟合精度较好,以四参数方程模型最佳。结论四参数方程模型是血清HBV-LP浓度标准曲线的最适拟合模型,这对血清HBV-LP浓度检测的建立及其检测准确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对387例重型病毒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 结果重型肝炎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3.7%,病死率81.1%;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靠胸部X线检查和深部痰细菌培养;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白色念珠菌;疾病严重程度(APACHE Ⅲ)、肝性脑病(肝昏迷)≥3 d、白蛋白≤28 g/L、住院时间≥30 d、广谱抗菌药物使用≥21 d等是造成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6.
肝脏非实质细胞在肝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几年关于非实质肝细胞,如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分析表明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IRI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加重或者减轻HIRI。  相似文献   
27.
药物性肝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 6 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显示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 ,尤以中药最多见 ( 38 2 % ,2 6 /6 8) ;临床以肝实质损害型最多见 ( 6 1 7% ,4 2 /6 8) ;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方法 ,分子吸附再循环人工肝对药物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8.
羟基喜树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的最佳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 并观察其对大鼠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确定HCPT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的最佳浓度.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和大鼠正常肝细胞株(BRL-3A)分别在实验组(分别以含HCPT 浓度为0.008, 0.016, 0.031, 0.063, 0.125,0.25, 0.5, 1, 2, 4, 8, 16, 32 mg/L的培养液作用)及对照组(单纯培养)中体外培养24, 48, 72 h.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找出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大的HCPT最佳浓度;光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HSC-T6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24, 48, 72 h实验组HSC-T6细胞的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t =6.07-46.98, 10.98-63.97, 20.76-107.68, 均P<0.01);HCPT对HSC-T6细胞和BRL-3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升高及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当HCPT浓度>0.5 mg/L时, 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性增高(均P<0.05);0.25, 0.5, 1 mg/L的HCPT作用HSC-T6细胞24 h, 光镜下均可见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核浓缩等变化, 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变化更加明显.结论:HCPT在体外可以明显的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 作用强度呈剂量-时间依赖性;0.5mg/L为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大的HCPT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29.
胡国信  郑洁  朱剑芳  张伦理 《广东医学》2007,28(10):1665-166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肝功能损害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42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对照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流速和血流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ET-1和CGRP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浆ET-1和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 3组,各组血浆ET-1和CGRP水平依次升高.合并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和CGRP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腹水者.血浆ET-1和CGRP水平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以及脾静脉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及CGRP水平升高反映了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同时在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世界上有 3亿多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 ,我国约占一半。慢性HBV感染最终可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癌 ,是当前WHO公布的人类疾病死亡原因中居第 9位的疾病。因此 ,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 ,对于阻断病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素α一直是被人们认为抗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干扰素α治疗慢性HBV感染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本文就此综述如下。1 干扰素α抗病毒机制干扰素是一组哺乳动物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 ,分为Ⅰ和Ⅱ两型。Ⅰ型包括α和 β干扰素两亚类 ,Ⅱ型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