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之间相关性.方法 将5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候表现分为肺脾肾气虚型(n=20),气虚痰瘀阻络型(n=33).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背俞穴上实施艾炷灸,连续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统计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局部红晕直径>2 cm).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背俞穴阳性反应率.结果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比较,肺脾肾气虚组喘促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气虚痰瘀阻络组咯痰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背俞穴阳性反应点比较,两组肺俞穴阳性反应率均最高,与其他穴位相比有差异(P<0.05);肺脾肾气虚组阳性率依次为:肺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气虚痰瘀阻络依次为肺俞、脾俞、肝俞、心俞、肾俞,两组总体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背俞穴灸法的阳性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性,并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2.
沈文骏  符文彬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80-1384
[目的] 评价岭南传统天灸散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天灸散组、艾柱灸组、安慰剂组。采用Northwick Park疼痛量表(NPQ,主要评价指标)以及简式McGill量表(MPQ,次要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3种疗法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颈痛均有效。在NPQ量表方面,3种疗法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岭南传统天灸散近期疗效与艾柱灸相当,远期疗效优于艾柱灸;在MPQ量表方面,3种疗法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岭南传统天灸散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艾柱灸。[结论] 岭南传统天灸散可加强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颈痛患者疼痛的缓解,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3.
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侵入性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同时存在的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普通人群终生患病率高达2%~3%〔1〕。本病至今病因不明、治疗困难,是精神科门诊的前四位疾病之一。90%以上的患者需长期服药,药物治疗的缓解率仅为40%~60%,OCD已成为明显导致社会功能残疾的难治性精神疾病之一,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组Ⅰ)、内脏痛组(组Ⅱ)、电针四白穴组(组Ⅲ)、电针非穴位+内脏痛组(组Ⅳ)、电针四白穴位+内脏痛组(组Ⅴ)。采用腹腔注射乙酸复制内脏痛模型。组Ⅲ、组Ⅳ和组V分别电针刺激双侧四白穴及四白穴外侧旁开1cm处20min;电针结束后,分别腹腔注射9.0g/L氯化钠注射液和乙酸。观察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以及孤柬核(nucleusoftractussolitarii,NTS)内c—fos表达水平。结果组Ⅰ和组Ⅲ未观察到大鼠的扭体反应;组Ⅱ大鼠出现显著的扭体反应;组Ⅳ和组Ⅴ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低于组Ⅱ(P〈0.05,或P〈0.01)。组工大鼠NTS内c-fos低水平表达;组Ⅱ大鼠NTs内c—lo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组工(P〈0.01);与组Ⅱ比较,组Ⅲ、组Ⅳ和组V大鼠NTS内c—fos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电针四白穴对大鼠内脏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面口部穴位的躯体感觉传入在孤束核对内脏感觉传入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产生镇痛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痛与失眠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50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的失眠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主要调查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颈椎病颈痛与失眠的关系。结果 本组已经确诊为颈椎病颈痛的476例患者中,合并失眠症147例(30.88%);相关性分析显示颈椎病颈痛VAS评分与失眠的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颈椎病颈痛VAS评分与失眠的PSQI总分呈高度正相关(r=0.841)。结论颈椎病颈痛与失眠具有显著相关性,颈痛可能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6.
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是因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睡为特征的病症。早在《内经》中就有对失眠的认识,古代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不胜枚举。由于针灸疗法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笔者将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今理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7.
眼针平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例76例次支气管哮发作患者进行眼针平喘的疗效观察,其中对6例11例次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量(PEFR)测定,5例10例次眼针和体针自身对照。结果表明眼针具有良好的平喘、改善肺功能及降低呼吸道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符文彬  孙景波 《新中医》2004,36(5):14-15
张学文教授精于辨证,善治疑难杂病,尤其是疑难脑病。介绍张学文教授从肝论治中风、眩晕、颤证、郁证、痫症等脑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9.
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1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440例患者分为3组。针刺调肝组176例采用四关、百会、印堂穴位体针治疗及耳针治疗;百忧解组176例口服药物百忧解治疗;非穴位针刺组88例接受取穴偏离正确穴位的安慰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月、2月、3月时分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评价疗效,并以SERS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1月时,针刺调肝组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抑郁自评量表计分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2月时,针刺调肝组计分仍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2月时抑郁自评量表计分仍然是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3月时,针刺调肝组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3月时抑郁自评量表计分维持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后SERS计分:针刺调肝组为(0.16±0.95)分,百忧解组为(6.51±5.09)分,非穴位针刺组为(0.23±1.36)分。针刺调肝组SERS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百忧解组计分较高,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SERS计分针刺调肝组与非穴位针刺组均小于百忧解组。另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可能优于百忧解或与百忧解相当,且该疗法较为安全,副反应明显低于百忧解。  相似文献   
140.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腹针与传统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观察组)32例,穴取中脘、关元等;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0例,穴取风池、颈夹脊等。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及临床疗效为客观指标,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和3个月随访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和随访MPQ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第1次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差值和第1次后、总疗程后和3个月随访与治疗前的PRI总分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腹针能较好地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觉,且有即时的缓解疼痛效果,但尚不能说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