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亲水区(MHR)外变异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4例,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组(n=55)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99)。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MHR外与MHR区基因序列分析,并分析比较两组变异率及变异位点差异。结果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MHR外变异率为45.45%,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变异率明显提高至70.71%,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HR外变异主要集中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TL+Th)免疫表位区,变异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免疫表位区变异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虽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MHR以及MHR区域内"a"决定簇变异率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HR外以及MHR外CTL+Th免疫表位区变异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危险因素,可增加发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42.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L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I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用基因芯片分型方法分析比较61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146例正常人HLA-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HLA-A位点中的HIA-A02、11、24与HLA-DRB1位点中的HIA-DRB1*12、09、04为正常人群常见等位基因。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HnA02(43.4%vs29.1%,OR:1.87,P=0.005,95%CI:1.21-2.89)与HLA-DRB1*07(13.9%vs5.1%,OR:3.00,P=0.002,95%CI:1.48-6.07)、HIA-DRB1*08(16.4%vs6.8%,OR:2.67,P=0.003,95%CI:1.40L5.08)、HLA-DRB1*11(12.3%vs5.8%,OR:2.27,P=0.025,95%CI:1.11-4.64)的出现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在HIA-A位点中,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的纯合子比例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A02与HLA-DRBl*07、08、11可能是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3.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8+淋巴细胞中CD28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 ,尤其是T细胞功能的异常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的主要发病机制[1] 。共刺激信号对T细胞功能和细胞因子格局均有影响[2 ] 。我们测定了CAA患者外周血中共刺激信号CD2 8分子在CD8 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CAA患者 30例 ,为 2 0 0 2年 10月~ 2 0 0 3年 5月在我院就诊患者 ,男 11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37(14~ 76 )岁 ,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3 ]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人 15名 ,男 9名 ,女 6名 ,平均年龄 2 8(2 3~ 4 0 )岁。2 检测方法 淋巴细胞CD8、CD2 8、CD8 CD2 8 、CD8…  相似文献   
44.
小儿哮喘花剥苔产生的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哮喘患儿花剥苔形成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舌苔脱落上皮细胞中角蛋白13及bcl-2蛋白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 及细胞趋化因子受体3(cell chemokine receptor-3, CCR-3)的表达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哮喘花剥苔组患儿外周血CD4 和CCR-3水平明显高于哮喘非花剥苔组及正常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非哮喘花剥苔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低于其余各组(P<0.05).哮喘花剥苔、非花剥苔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非哮喘花剥苔组舌苔上皮脱落细胞中角蛋白13的含量明显低于哮喘非花剥苔组、非哮喘非花剥苔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患儿舌苔上皮脱落细胞中bcl-2蛋白含量与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花剥苔的形成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CD4 及CCR-3增多,可能促进了花剥苔的形成.同时,舌上皮细胞角化障碍及舌上皮细胞凋亡亦可能促进花剥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转移因子对巨噬细胞接触SiO2颗粒后分泌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入1ml灭菌的SiO2颗粒溶液,随机分为中药复方转移因子低剂量组、中药复方转移因子高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并预相应的药物干预。第1~6天分别抽取腹腔液,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段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白细胞介素-8(IL-8)在用药5d后其含量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在用药1d后其含量升高;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用药6d后其含量降低。结论中药复方转移因子可使IL-10、IL-13分泌加强,IL-8、TGF-β分泌减弱,抑制其他巨噬细胞对SiO2颗粒提呈功能,减少巨噬细胞的损伤,从而抑制矽肺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6.
复方麻芩汤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复方麻芩汤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CD40L、CD828、CD430、CD4、CD8及ELISA法检测血清IgE、IL-4。结果哮喘组治疗后血清IgE、IL-4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哮喘组治疗后全血CD40L、CD430、CD828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结论复方麻芩汤能缓解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并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功能,从而达到控制、缓解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HLA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疾病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检测最初用于器官移植 ,但近年来 ,HLA作为免疫遗传基因在与免疫调节有关的疾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就HLA的分型方法及与其某些临床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8.
HLA复合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后及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个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可以出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肝硬化、肝癌等不同的预后,且对药物的反应亦不同。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与HBV感染预后及治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报道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者病毒量、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共观察8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HBeAg阳性ALT正常者20例,HBeAg阳性ALT异常者40例,HBeAg阴性ALT正常者20例,采用罗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IBVDNA;ELISA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HBeAg、HBcAg与PHA(植物血凝素)培养48小时后上清液中IL-10、IFN-7,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8^+、CD28^+T细胞的比例。结果:IFN-7在HBVDNA为10^7copy/ml及10^8copy/ml组中的含量较HBVDNA≤10^3copy/ml组显著降低。IL-10在HBVDNA为10^8copy/ml组中的含量较HBVDNA≤10^3copy/ml组明显偏高。CD8^+、CD28^+T细胞在HBVDNA为10^8copy/ml组中的含量较HBVDNA≤10^3copy/ml组及HBVDNA为10^4~6copy/ml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PBMC体外培养后,IFN-7及CD8^+CD28^+T细胞与血清中HBVDNA水平呈负相关,IL-10与血清中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HLAA、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乙肝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分型方法,检测6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LAA、DRB1分型,并与146例正常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LAA02及HLADRB107、HLADRB108、HLADRB111的频率在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LAA02及HLADRB107、HLADRB108、HLADRB111与上海汉族人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