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5篇
  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的变化,探讨SF对HCC病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和HCC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常规检测血清 SF 水平。结果 HCC、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F水平分别(503.3±581.5) μg/L、(672.6±675.3) μg/L和(327.1±230.6) μ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193±160)μg/L,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与血清ALT、AST和AFP无相关(r=0.36,P=0.20;r=0.30,P=0.30;r=0.32,P=0.20),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F与AST和AFP无相关(r=0.34,P=0.20;r=0.28,P=0.40),HCC患者血清SF水平与 ALT和AFP也无相关(r=0.14,P=0.40;r=0.24,P=0.10);不同特征(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等与否)肝癌患者血清S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SF水平升高,但其升高的意义还很难被临床所应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取卵后黄体期药物干预体内雌激素水平对超促排卵后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行全胚冷冻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同期因OHSS行全胚冷冻的139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在取卵后第1天起连续5 d口服来曲唑2.5 mg,每日2次,并同时给予扩容对症治疗;对照组96例在取卵后给予常规扩容、白蛋白等处理。测定两组患者取卵后第2、5、8天血清甾体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轻、中、重度OHSS发生比率、OHSS临床自觉症状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取卵后第2、5、8天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血清黄体生成素及孕酮水平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3例,中、重度OHSS 7例(16.27%),对照组96例,重度OHSS 18例(18.75%),比较两组重度OHS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取卵后口服来曲唑可明显降低全胚冷冻OHSS患者黄体期血清雌激素水平,但并不能明显降低重度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5.
程丹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1):11-12
目的 观察清肠排毒灌肠汤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清肠排毒灌肠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乳果糖灌肠,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灌肠汤后内毒素血症改...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有四组患者,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组1,n=40例)、有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组(组2,n=40例)、有DR无DME组(组3,n=40例)和DR伴DME组(组4,n=40例),采集患者一般信息,散瞳眼底彩照和OCT检查,检测外周血血小板4参数: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和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比较4组患者PLT、MPV、PDW和PCT。结果 四组间MPV和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PLT和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MPV和PDW显示,组3[(11.07±1.06)fL、(13.57±2.25)fL]和组4[(11.27±0.85)fL、(13.89±1.76)fL]分别均高于组1[(10.41±0.63)fL、(11.93±1.22)fL]和组2[(10.38±0.51)fL、(12.33±1.28)fL](均为P<0.05)。组4的MPV和PDW均高于组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4、0.388)。男性患者MPV组间比较显示,组2(10.29±0.58)fL、组3(10.67±1.08)fL和组4(11.42±0.90)fL逐渐增大(P<0.05),而组1(10.27±0.55)fL和组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MPV组间比较显示,组3(11.37±0.69)fL和组4(11.13±0.79)fL分别均高于组1(10.55±0.70)fL和组2(10.42±0.49)fL(均为P<0.05),组3和组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V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DR患者发生DME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监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于DR病情监控。  相似文献   
127.
程丹  杨菁  胡静  徐望明 《生殖与避孕》2007,27(2):150-151,154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助孕治疗失败后要求再次进行IVF-ET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行IVF-ET失败要求再次行IVF-ET患者159例,根据是否在第2次IVF-ET前接受宫腔镜检查分为A、B二组,根据宫腔镜检查情况再将A组分为宫腔形态正常组(A1组)与宫腔形态异常组(A2组),分析A组宫腔镜检查情况,并比较A1组、A2组和B组在重复IVF-ET周期中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53.8%宫腔形态正常,46.2%发现宫腔内微小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宫腔轻度粘连、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殖和子宫内膜发育不良;A组临床妊娠率与着床率明显较B组高,A1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较B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A2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宫腔镜可以发现存在于宫腔内的微小病变;IVF-ET失败患者应放宽宫腔镜检查指征,以提高重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  相似文献   
128.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将在药学研究中,特别是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提高药物疗效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从根本上改变药物临床治疗模式和新药开发方式。笔者通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的分析、阐明,讨论生物芯片与药物基因组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9.
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丹  王国文  刘禹 《中国药房》2006,17(21):1644-1645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比观察奥曲肽组(SPA患者24例)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19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检测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DI)、红细胞变形指数(TK)、血浆粘度(ηp)、全血粘度(ηb)(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粘度(ηL r)、红细胞刚性指数(IR)、卡松粘度(Ac)、卡松屈服应力(Yc)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奥曲肽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能有效纠正SP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组)、2014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以及本院9名急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进行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品管圈进行院前急救。结果干预前患者死亡率、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痊愈率为17.50%、32.50%、10.00%、40.00%,干预后分别为2.50%、22.50%、0.00%、75.00%,干预后患者结局明显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前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为(23.46±10.54)min,医院反应时间为(18.25±8.13)min,而干预后分别为(14.06±10.00)、(5.82±3.14) min,干预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医院反应时间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品管圈能有效提升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缩短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及医院反应时间,有助于提升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