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601.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 ECMO)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但V-A ECMO的撤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评估撤机时机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泵控逆流试验(pump-controlled retrograde trial off, PCRTO)是一种通过连续递减泵转速,直到实现血流从体外膜肺氧合(ECMO)动脉插管到静脉插管逆流的撤机方法。本文就PCRTO的可行性分析及撤机经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2.
目的 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动物模型复制的要素,为探讨临床CAG发病过程及有效评价受试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动物”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近12年相关文献,通过整理纳入文献的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模型复制方法、周期、阳性药、检测指标等,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G模型实验动物多选用雄性SD大鼠(113次,50.45%)和Wistar大鼠(106次,47.32%);应用自由饮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0.1%氨水、雷尼替丁溶液灌胃或雷尼替丁饲料喂养、2%水杨酸钠溶液灌胃、30%~40%乙醇灌胃、热生理盐水灌胃、饥饱失常法喂养、夹尾刺激等两种或多种方法的多因素综合诱导法是最常见的模型复制方法(191次);在含有阳性对照药的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维酶素(90次)、胃复春(38次);其中维酶素给药时间最多的两个时间点(段)是28~30 d(28次)和56 d(31次),共计频数59次;中药胃复春给药时间最多的两个时间点(段)是28~3...  相似文献   
60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乳房延迟即刻重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间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乳房延迟即刻重建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重建术中,背阔肌肌皮瓣转移皮肤扩张器植入法(LD+扩张器)39例,胸大肌联合异体真皮下植入皮肤扩张器法(ADM+扩张器)6例,直接植入胸部皮瓣下的扩张器法55例。结果:全组术后主、客观满意率均为92.0%。术后主、客观满意度优良率LD+扩张器法患者为84.6%、89.7%,扩张器直接植入患者为60%、65.5%,ADM+假体扩张器法患者均为100.0%。统计分析显示(ADM+扩张器法因病例数较少,未纳入比较),LD+扩张器法患者的主观、客观满意度均高于扩张器直接植入法(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乳房延迟即刻重建术采用LD+扩张器法的患者满意度高且成本低于ADM+假体扩张器,建议首选。  相似文献   
604.
目的:总结中药用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规律及方法。方法:以“中药外治”和“高血压”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治疗方法,建立数据库,归纳总结外治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情况、高频药物及用法用量、外用频次、疗程、时间、部位、注意事项等内容。结果:共筛选出389篇临床外治高血压的文献;治疗方法以联合用药为主,单纯疗法较少,分别占比84.31%,15.68%;用药频数、用法用量、疗程、单次用药时间、用药部位、注意事项等均因给药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结论:中药外治高血压常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足浴方式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共同治疗,外治方法作为辅助手段,疗效确切,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60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马齿苋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马齿苋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组方信息,运用Excel 2013、Clementine12.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对筛选出的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马齿苋外用的治疗疾病,分析马齿苋外用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1)共纳入103篇文献,共计中药组方103首。2)马齿苋外用治疗的疾病主要为湿疹,尖锐湿疣,肛肠疾病,皮炎,扁平疣等。3)与马齿苋配伍应用的高频中药包括黄柏、苦参、蒲公英、蛇床子等,药味以苦和辛为主;药性多为寒性,温性;归经多集中于肝经、胃经。4)功效分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5)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马齿苋外用配伍的核心组合32个,并提取出8个公因子。结论:马齿苋外用以治疗湿疹,扁平疣、尖锐湿疣最为常见,且外用时多与蒲公英配伍。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到的马齿苋临床外用规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6.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07.
608.
目的 评价止喘灵口服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纳入的中国12家研究中心共计385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入组353例分为试验组(止喘灵组)、联合治疗组(止喘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100μg吸入)和对照组(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100μg吸入),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哮喘控制率、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生命质量表(AQLQ)评分变化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止喘灵组102例,联合治疗组108例,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照组103例。治疗4周后,3组哮喘控制率分别为91.49%、90.10%和94.79%,止喘灵组不劣于对照组。3组ACT评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6.49±2.96)分、(7.07±2.75)分和(6.20±2.8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3组AQLQ评分变化值分别为(39.30±24.03)分、(42.20±22.70)分和(37.18±26.7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喘灵组和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照组均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止喘灵口服液可有效治疗支气...  相似文献   
609.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TIA)的用药特点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短暂性脑缺血+临床"+全文"中药"进行高级检索,对1977-2019年与中医药治疗TIA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相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制剂,将其药味录入Excel表数据库中,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67首方剂中,共涉及125种中药,使用频次≥10的中药共19种,以川芎(38次,56.72%)、丹参(33次,49.25%)、当归(26次,38.81%)、红花(25次,37.31%)、黄芪(25次,37.31%)、天麻(25次,37.31%)最为常见;对用药频率≥2的中药进行统计,中药治疗TIA在用药类别上以采用活血化瘀药(174次,28.90%)、补虚药(135次,22.43%)、平肝息风药(74次,12.29%)居多;药性以"温(200次,33.50%)、平(157次,26.30%)"为主,五味以"甘(303次,32.41%)、苦(278次,29.73%)"较多;归经中归肝经(426次,29.20%)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个支持度较高的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聚类。结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TIA的治疗,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息风类为主,清热药等为辅助,着重选择药性偏温,味甘并归肝经的中药,临床可着重考虑川芎、当归、丹参、红花、黄芪等中药的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