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损伤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和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其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分为4组,建立SCI模型,观察rHu EPO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 2、Bax、Fas)的表达;TUNEL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 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较损伤组提高(P<0.05);损伤组的凋亡阳性细胞多于治疗组;治疗组Bcl 2阳性表达细胞多于损伤组(P<0.05)。结论 凋亡是 SCI后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rHu-EPO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脊髓损伤中,除了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有研究显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进行.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只暴露脊髓,不损伤.②损伤组8只,脊髓损伤,不用药物.③治疗A组8只,脊髓损伤,仅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④治疗B组8只,脊髓损伤,联合应用重组入红细胞生成素和β-七叶皂甙钠.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24只大鼠应用改良的Allen方法致脊髓中度损伤.②给药治疗A组于术后1,3,5,8,11d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 U/(kg·d).治疗B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间同治疗A组,β-七叶皂甙钠0.1 mg/kg,1次/d,连用11d.空白组及损伤组尾静脉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③神经功能判断在造模后1和12 d分别由同一个实验者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行为观察参照改良的Gale神经功能行为分析法评估,0分为严重障碍,6分为正常.斜板试验观察大鼠抓握能力决定斜板角度的大小,反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组织学检查大鼠术后12 d处死.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⑤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fas检测取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显微镜高倍视野内染色呈棕色的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率.⑥凋亡神经细胞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结果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1和12 d空白组无显著差异.损伤组12 d斜板角度显著大于1 d时(P<0.05).治疗A和B组12 d行为评分及斜板角度值均显著大于1 d时(P<0.05),且显著大于损伤组P<0.05).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损伤组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大部分坏死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治疗A,B组大多数神经组织正常,治疗B组组织结构优于A组.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损伤组bax,fas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治疗A,B组[损伤组(25.75±3.37)%和(41.37±2.83)%,治疗A组(19.87±3.56)和(26.00±3.29)%,治疗B组(12.00±2.97)和(17.50±2.20)%,P<0.05];bcl-2显著低于治疗A,B组[(9.75±1.83)%,(14.63±2.83)%,(21.63±5.34)%,P<0.05].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损伤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治疗A,B组(50.75±5.39,34.75±3.01,24.00±3.46,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我科2000-03~2006—03应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589例,男361例,女228例,年龄19~71(平均36)岁。病史2个月~5a,平均6个月。均有腰痛和(或)患侧下肢痛,经保守治疗无效。A组为2000-03~2003—03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根据CT突出部位与程度结合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单节段突出241例,2个以上节段突出15例。B组为2003-04~2006—03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33例,全部单节段一侧手术患者(仅有1例单节段双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基因水平上探讨中药胸痹通胶囊的降脂作用机制,为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胸痹通胶囊实验观察组、血脂康胶囊药物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高脂对照组饲以高脂饲料;胸痹通胶囊组给予高脂饲料加胸痹通胶囊12 g/(kg·d);血脂康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加血脂康0.216 g/(kg·d).连续30 d后,RT-PCR法测定大鼠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信使核糖核酸(LDLR mRNA)水平.结果与高脂对照组比较,胸痹通胶囊组能明显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LDLR mRNA水平(P<0.01);与血脂康组比较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痹通胶囊可明显增强高脂血症大鼠肝LDLR基因表达,从而加快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起到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该作用与血脂康相仿.  相似文献   
15.
鹿灵口服液系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口服液制剂。主要成份为鹿角胶、灵芝、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生地等。我们根据祖国压学传统理论,在挖掘传统验方的基础上,分析了药物组成,并经有关药理实验,证明该口服液具有平衡阴阳、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效,推断其对治疗神经症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对40例弱智儿童进行脑电地形图检查,以25名正常儿童的脑电地形图作为对照,分析了二组脑地形图中σ、θ、α1、α2、β1、β2等六个频段脑波的分布情况及慢σ、θ功率级别的差异。结果表明:弱智儿童的α段与正常儿童相比分布无规律性;β频段不活跃;而σ、θ频段的功率级及功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优势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Ⅰ组采取肋间神经冷冻术,Ⅱ组采取患者自控静脉给药镇痛,Ⅲ组作为对照组.术后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计分,记录患者肺部及镇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78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早期Ⅰ、Ⅱ组间镇痛效果优于Ⅲ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Ⅰ组镇痛效果优于Ⅱ组,Ⅱ组优于m组;术后长期止痛效果,Ⅰ组优于Ⅱ组、m组,而Ⅱ、Ⅲ组间无差异.肺部并发症在Ⅲ组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Ⅰ组患者胸部麻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术应用于胸腔镜可获得持久有效的镇痛效果,但可增加胸部麻木和感觉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胸腰椎骨折精确有效的后路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6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椎体高度恢复,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伤椎高度明显丢失现象,无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后4~8个月伤椎植入物由骨爬行替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病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晚期胰腺癌经PTCD和TAC后的二步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中晚期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临床资料:采用先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及引流(PTCD)和经皮动脉插管化疗(TAC)后二步切除治疗12例晚期胰腺癌,结果减黄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率提高,术后1、2、3年 生存率分别为92%、42%、17%,较直接手术切除者明显提高。结论: 中晚期胰 腺癌经术前减黄和化疗后,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