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13篇
内科学   137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137篇
综合类   587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60篇
  1篇
中国医学   144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之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性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在医院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进行了探索,并对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长效机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2.
胃肠减压是腹部手术后的一项常规治疗措施,目的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如切口裂开、吸入性肺炎和吻合口瘘等的发生[1]。但是近年来大量临床究结果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取消预防性留置胃管是安全的[2]。留置胃管无疑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因此,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不行胃肠减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氨茶碱(Aminophyllin,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动物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1)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茶碱缓释片0.4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开始后每间隔15d复查1次血常规,对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2)25只实验用羊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应用AP 3mg/(kg.d)后,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1)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2)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动物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P〈0.05);(3)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动物的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生无影响(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以提高机体抗炎及调节免疫能力,而对骨髓血红系统及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64.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而近年研究认为[1],一部分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保存膀胱手术的综合治疗,在保留膀胱功能的同时可达到与膀胱全切术相似的生存率,长期生存患者的膀胱功能良好,为了筛选出可从保存膀胱术后放化疗中获益的患者,实现浸润性膀胱癌的个体化治疗,我们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2月开展了保存膀胱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33例患者放化疗前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1-2、Her-2、P53的表达,并分析了Bc1-2、Her-2、P53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保存膀胱术后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瑞芬太尼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血压、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血压、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例。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药物,Ⅰ组予氯化钠注射液10 mL,Ⅱ组予瑞芬太尼0.25μg·kg~(-1),Ⅲ组予瑞芬太尼0.5μg·kg~(-1),Ⅳ组予瑞芬太尼0.75μg·kg~(-1),Ⅴ组予艾司洛尔1.5 mg·kg~(-1),给药时间大于30 s。分别在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2、5、10 min,检测病人血糖、皮质醇浓度同时记录以上各点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拔管前比较,拔管后Ⅰ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P<0.01);Ⅱ组血压无显著变化,心率升高明显(P<0.01);Ⅲ,Ⅳ和Ⅴ组血压与心率均下降。与Ⅰ组比较,Ⅱ组各时点收缩压较平稳,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组间无显著差异。Ⅲ,Ⅳ和Ⅴ组拔管即刻收缩压和心率明显降低,幅度均大于Ⅰ和Ⅱ组(P<0.05)。各组病人拔管后的血糖均比拔管前有所升高(P<0.05),与Ⅰ和Ⅱ组比较,Ⅲ和Ⅳ组血糖升高幅度较小,拔管即刻Ⅲ组血糖低于Ⅰ和Ⅱ组(P<0.05)。拔管后Ⅰ组皮质醇升高明显(P<0.05),其余组变化较小。Ⅰ组发生呛咳4例,高于Ⅲ组和Ⅳ组(均无,P<0.05),与Ⅴ组相似(3例)。Ⅳ组发生嗜睡6例,呼吸抑制4例。结论: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血糖、皮质醇的升高,效果优于艾司洛尔,0.5μg·kg~(-1)的剂量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当归对大鼠残肾模型中肾脏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及与缬沙坦治疗作用相比较。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当归治疗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6只,当归加缬沙坦治疗组6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对照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当归、缬沙坦、当归加缬沙坦治疗能显著增加肾小球和肾间质毛细血管数目(P〈0.01),并能延缓肾功能恶化、肾间质纤维化,其中GCI和PCI密度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当归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与缬沙坦合用还可避免单独使用缬沙坦时CCr降低。结论当归能改善大鼠残肾模型新生血管形成和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与缬沙坦有类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7.
杨玲  许以平  曹玲仙  王群 《上海医学》2008,31(12):853-85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肽聚糖(PGN)、脂多糖(LPS)、聚肌胞苷酸(Poly I:C)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作用,进而了解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上Toll样受体(TLR)的活性.方法 分别应用不同质量浓度PGN、LPS、Poly I:C刺激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观察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情况,并与正常人作比较.同时检测尘螨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程度,以分析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改变与其表面IgE受体的关系.结果 100 mg/L PGN刺激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指数为(40.73±10.88)%,显著高于其刺激正常人嗜碱性粒细胞的(15.23±8.96)%(P>0.01),亦显著高于50 μg/L LPS刺激的(19.63±8.92)%和50 mg/L Poly I:C刺激的(22.50±7.89)%(P值均<0.01).PGN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指数与粉尘螨刺激脱颗粒指数不相关(P>0.05).结论 PGN可增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释放能力,嗜碱性粒细胞上存在相应的TLR活性受体.  相似文献   
68.
鞣酸苦参碱片治疗儿童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鞣酸苦参碱糖衣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西药治疗,观察组46例在用西药的基础上予口服鞣酸苦参碱糖衣片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效率为79.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成药鞣酸苦参碱糖衣片治疗小儿腹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9.
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血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群  朱春江  彭娟  王昕 《华夏医学》2007,20(3):485-486
目的:研究小儿EB病毒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确诊为EB病毒感染的97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中有70例出现血液学改变(72.2%),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65%),贫血(15.5%),粒细胞减少症(13.4%),血小板减少(14.4%),类白血病反应(6.2%),全血细胞减少(3.1%)。绝大多数患儿的血液系统症状可随原发病的好转而改善或消失。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血液学改变及血液系统并发症,多数是可逆的,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70.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e(CA)的基本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病因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350例病理诊断为CA的病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部分病例做原位杂交、P53与S-100蛋白检测及TEM观察.结果:①CA主要是薄层表皮增殖单位(epidermal proliferation unit)的慢性病毒(HPV6、11)性增生性炎,病变特点是含HPV表皮细胞柱的特殊水变性(CA细胞群),乳头状曾殖、分化及凋亡,三者协同作用是本病的发病基础.②HPV感染DNA见于水变性表皮细胞柱的核中,偶见于胞浆及细胞的间质中.③潜伏在表皮内的HPV及宿主免疫反应低是本病慢性发展及反复发作的原因.结论:CA是表皮增殖单位的慢性病毒性增生性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