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比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DR)与CT对急性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检查及DR检查所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检查对不同损伤类型的检出率及诊断骨折塌陷和劈裂距离的准确性。结果CT检查检出患者的骨折损伤类型共94例,检出率为94.00%(94/100);DR检查检出患者的骨折损伤类型共61例,检出率为61.00%(61/100)。CT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R检查(P<0.05);DR检查在诊断骨折塌陷和劈裂距离测量的准确性显著低于CT检查(P<0.05)。结论DR和CT检查均可有效地显示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特点,但CT检查鉴别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能力优于DR检查,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受伤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治疗的13例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6例行切开复位可吸收内固定物加3枚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7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髋关节功能按照HHS标准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经过平均25.5个月的随访,股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坏死、平均评分为76.8分。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经过平均25.3个月随访,平均评分96.3。结论:本病有3种受伤机制。根据病史、查体、X线片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自1994~1998年,作者采用闭合复位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03例,其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1994~1997年,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加股方肌蒂骨瓣植骨治疗GardenⅢ、Ⅳ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134例,经平均3.4年的随访,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5、8、10年的优良率分别为84.7%、78.4%、61.5%、38.9%.假体松动、下沉及髋臼磨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无一例因合并症而死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合并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产可吸收钉治疗股骨头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国产可吸收钉关节内植入后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评价其在治疗股骨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新西兰兔 6只于两侧膝关节内分别植入可吸收钉及金属钉; 4、8、12周后取标本, 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临床 4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国产可吸收钉固定。结果: 可吸收钉植入组, 仅表现组织对异物的正常反应; 金属钉组见关节软骨有明显的机械性损伤。45例患者, 随访 12~28个月, 优良率为 93%, 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可吸收钉是治疗股骨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7.
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人对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的反应,及其有关的临床资料。方法:自1993年6月-1997年12月我院共置换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86例106个髋关节。结果:经过36-90个月,平均5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术前平均52分,术后平均97分,优良率为94%。结论: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是我国青壮年患者和二次翻修患者的理想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受伤后容易发生不稳定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较困难。近几年来内固定物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此类骨折的治疗效果,但髋内翻、下肢短缩畸形及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我院自2003年9月~2011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Singh指数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为发现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效的方法.方法 本文统计了888例因受轻微外伤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情况,拍骨盆正位片并用Singh六级分类法统计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并对骨折进行分型;运用SPSS软件探索不同性别、髋部不同骨折部位之间Singh指数分级差异;年龄、骨折分型与Singh指数的等级相关性等.结果 男性平均级数4.11±1.52,女性平均级数为3.08±1.40;股骨颈骨折患者为3.60±1.54,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级数为3.12±1.43;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示P=0.000,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Singh指数具有非常显著地正相关性;而骨折分型方法中只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与指数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结论 Singh指数可作为有效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的方法,尤其是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大的预示意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高危因素,其判断标准是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下降男性低至Ⅳ级,女性低至Ⅲ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受伤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治疗的13例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6例行切开复位可吸收内固定物加3枚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7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髋关节功能按照HHS标准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经过平均25.5个月的随访,股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坏死、平均评分为76.8分.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经过平均25.3个月随访,平均评分96.3.结论:本病有3种受伤机制.根据病史、查体、X线片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