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血友病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司他夫定(d4T) 拉米夫定(3TC) 依非韦仑(EFV)]的疗效。方法观察52例合并HIV/HCV感染的血友病患者在接受“d4T 3TC EFV”抗HIV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载量的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抗HIV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每月增长(7.70±4.80)个/mm3,HIVRNA载量显示不同程度下降,50例患者的HIVRNA载量在治疗后2~7个月均低于检测水平;29例患者出现三酰甘油升高,22例出现血尿酸升高。结论“d4T 3TC EFV”方案是合并HIV/HCV感染的血友病患者安全、有效的HAART方案。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2020年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资料。按照出院结局分为治疗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66例(70.97%)治疗好转,27例(29.03%)预后不良,平均年龄(38.95±10.76)岁,CD4细胞中位数为16(9,29)个/μL。89.25%(83人)的患者合并有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性粒细胞>4×109/L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比例(40.00%)更高。培养阳性时间<7天(OR=3.73,P=0.007)及有精神症状(OR=4.23,P=0.013)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伴有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比例较高。对于隐球菌培养阳性时间少于7天和有精神症状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要更多的关注,更积极地采取相...  相似文献   
73.
目的应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考核临床科室,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018年16个临床科室的出院人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住院药占比、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次均费用、门诊药占比9个考核指标,将反向指标正向化、部分指标均值化。采用Z极值法标准化指标、因子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病床周转次数、总诊疗人次数、病床使用率、住院药占比为重要指标,权重分别为0.966、0.931、0.926和0.904。加权指数值较Z值指数值结果可靠。外科综合指数值较内科高;胸外科与重症肝病科、感染科、血友病感染科自建科以来,综合指数均为负值。结论加权综合指数法适用于临床科室考核。为加快医院转型发展,应给予新建科室、优势科室病床数、科研、教学支持。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住院艾滋病患者腹泻患病、诊断及预后情况,探讨该疾病的优化诊治策略。方法在2009年7月—2011年6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91例合并腹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总计22例(24.2%)患者取得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诊断。出现电解质紊乱与预后不良有关(OR=9.185,95%CI=2.205~38.263,P=0.001)。10例患者在使用克林霉素平均2.1(1.3~2.9)d后出现腹泻;12例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后平均3.4(1.6~5.2)d内出现腹泻。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艾滋病合并腹泻诊断策略;出现电解质紊乱是艾滋病合并腹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规范使用抗生素有助于艾滋病合并腹泻的防治。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2006年~2015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原培养分枝杆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T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且存在临床相应感染症状并具有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艾滋病患者816例,收集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耐药检测和NTM分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816例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中男679例,女137例,中位年龄40岁。MTB感染患者364例(44.6%),NTM感染患者377例(46.2%)。判定为MTB感染且有耐药检测资料患者共275例,对链霉素及异烟肼的耐药率均为24.0%(66例),对乙胺丁醇的耐药率为17.1%(47例),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6.7%(46例);耐多药结核病为42例(15.3%)。判定为NTM感染且有耐药检测资料患者共124例,对异烟肼的耐药率为91.1%(113例),对链霉素的耐药率为83.9%(104例),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47.6%(59例),对乙胺丁醇的耐药率38.7%(48例)。共102例NTM患者有分型资料,其中鸟-胞内分枝杆菌33例(32.3%),戈登分枝杆菌29例(28.4%),堪萨斯分枝杆菌25例(24.5%)。结论 对于分枝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艾滋病患者,NTM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治疗上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76.
艾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终身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以治疗但尚无法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但长期服药所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寻找更便捷的给药方式、更低的药物毒性、更强的病毒抑制效果和更高耐药屏障的抗病毒药物是目前ART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新型的整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单片复合制剂、新作用机制药物以及简化治疗策略的应用体现了ART研究的新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综述艾滋病ART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7.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是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以及国际最新研究结果在前三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此版指南强化了艾滋病预防的理念,突出了核酸检测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大幅度更新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和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方案,优化了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更新了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定义及其处理规范。此外,此版指南首次规范了HIV单阳家庭的生育问题,并首次提出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理念。此版指南是一部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指南,很多理念如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单阳家庭生育、治疗药物浓度监测、HIV暴露前预防和简化治疗等都是首次提出或首次写入中国指南,体现了中国学者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前各种机会感染的发生概率,为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提供参考。方法 ART前收集初治艾滋病患者年龄、婚姻状况、配偶是否感染、确诊日期、既往是否接受过ART、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确诊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曾出现的免疫低下的临床表现以及现患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53例初治艾滋病患者中男性955例,女性198例,开始ART时平均年龄(39.7±12.5)岁。自述配偶也为感染者的共124例,其中45对为夫妻均在接受ART。1 153例患者平均CD4+细胞计数为(139.7±109.0)个/μl。共计1 238例次发生AIDS相关性疾病或临床表现,以消瘦最为常见358例次(31.05%),其次为持续发热252例次(21.86%)、带状疱疹208例(18.04%)。457例因各种机会感染或肿瘤住院治疗并开始ART,CD4+细胞计数为(77.8±94.3)个/μl,发生AIDS相关性疾病为1 133例次(91.52%)。696例在门诊开始ART的患者,CD4+细胞计数为(180.9±98.0)个/μl,发生过AIDS相关性疾病的例次仅为105(8.48%)。结论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出现了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AIDS晚期患者(尤其是CD4+细胞计数<100个/μl)在开始ART前更可能发生各种较严重的多重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我国现有一线抗HIV治疗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与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4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抗病毒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共收治362例患者,其中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 C)+依非韦伦(EFV)治疗的患者231例(AZT组),接受司他夫定(D4T)+3TC+EFV的患者131例(D4T组)。两组基线情况无差异。治疗6个月时AZT组与D4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8%和75.2%(P>0.05);治疗1年时AZT组与D4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8%和59.8%(P>0.05)。治疗多少年后两组患者中血糖和三酰甘油升高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抗病毒治疗后两组患者中血糖和三酰甘油升高者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P<0.05)。基于AZT治疗组患者中有39例在2年内更换药物治疗,而基于D4T治疗组有19例更换药物治疗,换药患者的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2年后更换药物治疗的例数两组则分别为4例和25例,换药患者的比例两组存在(P<0.05),其中D4T治疗组中22例是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换药,3例为耐药换药,而AZT治疗组则均为药物耐药而换药。结论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相似,发生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的情况相似,但含D4T治疗方案用药2年以上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比例较高,在临床上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80.
抗艾滋病毒(HIV)治疗就是联用不同的抗HIV药物以达到抗病毒作用最大化。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抗HIV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且许多新的药物联用模式的有效性已被临床证实。目前,抗HIV治疗的药物联用模式主要是以双核苷类药物为基础,再联用非核苷类药物(依非韦仑)、蛋白酶抑制剂或整合酶抑制剂。美国2011年的抗病毒指南对抗HIV治疗的药物联用模式进行了更新,本文予于介绍以供国内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