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16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4、8、12、24、48周定期摄X线片复查,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术后无感染,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和骨骺损伤.无下肢短缩、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常见,手术治疗方法较多, 临床报道疗效不一.自2003~2005年,作者采用喙锁间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新鲜重度肩锁关节脱位17 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汤呈宣 《中国骨伤》2002,15(4):252-252
我院自1997年6月以来,采用上海于仲嘉教授改良设计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60例,对其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并发症12例加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4.
Barton骨折手法复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作者通过Barton骨折模型,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骨折端压力,证实Barton骨折的手法整复原则。方法:采用4例正常青年新鲜上肢标本,采用压力传感器,直接置于骨折断端,分析不同的固定角度对骨折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掌侧型Barton骨折在掌屈位时压力随固定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背伸位固定时随固定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旋后位时骨端压力比旋前位时明显增大;背侧型Barton骨折则相反。表明复位固定与受伤方向相反。断裂其对侧腕掌或腕背韧带后发现骨折断端压力变化不稳定。结论:背侧型骨折应固定在背伸位、前臂旋前位时角度越大越稳定,掌侧型骨折应固定在掌屈位、前臂旋后位时角度越大越稳定。断裂其对侧腕掌或腕背的韧带以后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值得怀疑,大多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国人上胸椎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对国人进行上胸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具国人成人尸体T1~T4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与上胸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参数,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和椎板高度、椎板钉道长度、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20具成人女性尸体T4椎板中部分厚度、T1~T4椎板轴线与矢状面轴线的夹角与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4±0.13)mm,(6.00±0.22)mm,t=1.609,P=0.112;46.00°±1.10°,46.50°±1.10°,t=1.955,P=0.054;46.30°±0.80°,46.60°±1.10°,t=1.383,P=0.171;45.40°±1.40°,45.30°±1.40°,t=0.404,P=0.688;45.20°±1.40°,45.30°±1.40°,t=0.410,P=0.683]。成人女性尸体T1~T3椎板中部分厚度小于男性[(5.86±0.10)mm,(5.93±0.18)mm,t=2.083,P=0.040;(5.88±0.11)mm,(5.97±0.20)mm,t=2.581,P=0.012;(5.90±0.09)mm,(6.00±0.19)mm,t=2.885,P=0.006];T1~T4椎板上部分厚度、椎板下部分厚度、椎板高度、椎板钉道长度均小于男性[椎板上部分厚度:(5.39±0.12)mm,(5.51±0.13)mm,t=4.202,P=0.000;(5.43±0.09)mm,(5.52±0.11)mm,t=4.184,P=0.000;(5.43±0.10)mm,(5.53±0.10)mm,t=4.279,P=0.000;(5.41±0.08)mm,(5.53±0.07)mm,t=7.557,P=0.000;椎板下部分厚度:(5.43±0.12)mm,(5.55±0.12)mm,t=4.513,P=0.000;(5.43±0.07)mm,(5.57±0.10)mm,t=7.068,P=0.000;(5.44±0.08)mm,(5.57±0.11)mm,t=6.182,P=0.000;(5.44±0.07)mm,(5.58±0.09)mm,t=7.353,P=0.000;椎板高度:(16.86±0.50)mm,(18.64±0.71)mm,t=13.028,P=0.000;(16.89±0.62)mm,(19.22±0.76)mm,t=15.150,P=0.000;(17.22±0.52)mm,(20.09±0.92)mm,t=17.179,P=0.000;(17.45±0.59)mm,(21.10±0.95)mm,t=14.976,P=0.000;椎板钉道长度:(29.23±1.24)mm,(31.43±2.01)mm,t=5.898,P=0.000;(29.77±1.48)mm,(31.29±2.44)mm,t=3.358,P=0.000;(29.58±1.50)mm,(30.68±2.25)mm,t=2.590,P=0.000;(29.94±1.48)mm,(30.69±2.05)mm,t=1.873,P=0.000]。结论:对国人进行上胸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作为下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2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1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37例(37个椎间盘)颈椎病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X线分析,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7例(37个椎间盘)获随访12~19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从术前(10.5±2.6)分提高到最后随访的(15.4±2.5)分(t=8.26,P〈0.01)。X线片示颈椎稳定性好,人工椎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假体位置良好。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其能更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症状,同时还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7.
背景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临床中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排尿困难是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盆底电生物反馈法被用于治疗排尿困难,且逐渐得到临床推广。但是,中老年患者仅用单一的物理或药物方法治疗排尿困难的效果常并不理想。目的 探讨盆底电生物反馈法治疗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困难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膀胱训练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电生物反馈法治疗。采用自主排尿试验测定留置导尿时间和自主排尿成功率。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结果 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5个月。治疗组留置导尿时间为(24.5±3.9)d,短于对照组的(45.6±5.5)d(t=19.950,P<0.001)。治疗组37例(92.5%)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对照组28例(66.7%)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其中13例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症状。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8.329,P=0.004)。治疗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小于对照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小于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大于治疗前(P<0.05)。结论 盆底电生物反馈法可有效改善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直腿抬高试验 ,股神经牵拉试验是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项目。本文介绍一种新试验 ,即膝屈曲试验 (KneeFlexion Test,KFT) ,能提示腰骶神经根的紧张性 ,从而预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资料与方法回顾 5年中 36 2例有腰腿痛的病例 ,均进行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和膝屈曲试验。膝屈曲试验的方法是患者俯卧位 ,屈曲膝关节 ,如在同侧臀部并 (或 )大腿后侧产生疼痛或疼痛加重时 ,则试验阳性。结果分为阴性 ,轻度、中度和显著阳性。全部患者均进行 L4~ 5,L5~ S1的 CT,脊髓造影术或 MRI检查 ,最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2 84例 ,其…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膀胱冲洗法在防治脊髓损伤后患者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膀胱冲洗法,治疗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记录两组治疗15、30天期间的尿路感染率,并作细菌培养及鉴定,分析两组产生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30天后,治疗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尿培养细菌种类显示,治疗30天后,间歇性导尿法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源性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建议早期、全程采用间歇性导尿术。  相似文献   
30.
【】 目的探讨就诊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特征,以了解就诊患者骨密度水平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分析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2013例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其中选择年龄50岁-86岁,平均年龄73岁。城市人群为1033例,农村人群980例,包括男性590例,女性1423例。对每位就诊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按照年龄段、性别、城乡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相应的统计学数据。结果 ①所检测人群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而且具有显著差异。②在所检测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34.2%,男性为27.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就城乡区域分布来看,在所检测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城市为24.8%,农村为40.2%,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①所测人群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与年龄呈负相关性;②不同性别中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症比例比男性高;③不同区域中农村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