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口服支链氨基酸前后慢性肾衰病人血浆三种氨基酸代谢动力学的变化江骥,王世真,李文敏,毕增祺,徐植灵,潘炯光THEEFFECTSOFBCAAONPLASMAAMINOACIDTURNOVERINCRFPAIIENISJiangJi;WangShizhrn...  相似文献   
42.
人体电阻率测定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干体重的测定对于准确评价透析患的水负荷,预防水负荷过多所致的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干体重的测定仍没一种时效性强,准确性好,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应用自行设计安装的人体生物电阻率测量系统对反映人体单位体积组织中的细胞外液容量的参数电阻率ρ作为干体重的指标进行了研究。本为研究的部分结果。方法:应用电阻率测量系统分别测定正常人和血液透析患血液透析前及结束时的下肢电阻率ρ,并动态观察电阻率ρ的变化。结果:同性别正常人不同年龄组之间电阻率ρ无明显差别,不同性别间正常人电阻率ρ有显差别,男性明显低于女性;血液透析前患电阻率ρ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有明显水负荷过多症状的患经多次透析后,其透析结束时的电阻率ρ已达到正常范围,并且临床症状消失。结论:电阻率ρ能较准确地评价血液透析患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43.
在维持正常血压时,肾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的资料着重于肾脏具有降压作用的研究,详述肾脏与激肽和心钠素等关系,并介绍了肾髓质磷脂及 M 抗体两种降压物质。  相似文献   
44.
尿毒症发病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发现尿毒症患者血尿素水平升高以来,关于尿毒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已进行了大约160年,但进展相当缓慢。60年代后相继提出了“完整肾单位学说”、“中分子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营养缺乏与失调学说”等,试图解释尿毒症的发病机理。这些学说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本文拟对各种学说分别加以介绍,并着重阐述近十几年来提出的新学说。尿毒症毒素学说目前已知尿毒症患者体液内约有200多种物质的浓度比正常高,一般认为可能具有尿毒症毒性作用的物质约有20余  相似文献   
45.
46.
50年代以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F)的诊断很困难,治疗更困难,当时认为是不治之症。以后诊断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初,开始用小剂量强的松10~30mg/d治疗SLE,症状有改善,但病人常死于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肾功能衰竭。60年代初,人们开始用大  相似文献   
47.
血透病人的干体重常根据实际经验来确定,不很准确。国外对干体重的测定多年来进行了多种方法学上的研究。现将这些方法进行综述,并介绍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8.
49.
本文对经肾活检的165例肾病综合征(NS)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系膜增殖性肾炎为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39.4%;其次为膜增殖性肾炎,占17.5%。病理类型与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关系密切。微小病变型肾病疗效最好,其次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疗效差。NS Ⅰ型疗效优于NSⅡ型,P<0.02。系膜增殖性肾炎病理损伤轻者疗效优于损伤重者,P<0.05。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型及预后。 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09年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肾活检、病理诊断为TMA的SLE病例,根据病理上免疫复合物的多寡进一步分为富免疫沉积型TMA(35例)和寡免疫沉积型TMA(25例)。回顾性分析TMA总体和2种亚型各自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 结果 (1)LN中TMA的发生率为9.2%(62例/675例);表现为严重高血压、血肌酐明显升高、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预后差,死亡及终末期肾病发生率25.0%,病死率13.6%。(2)LN伴TMA血管病变根据病理上免疫复合物的多寡可分为2个亚型即富免疫沉积型和寡免疫沉积型,富免疫沉积型临床和病理表现更活跃,但对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反应优于寡免疫沉积型,二者出现死亡及终末期肾病的比例分别为8.8%和32.0%。 结论 TMA在LN中并不罕见,该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LN伴TMA可能存在富免疫和寡免疫沉积2种亚型,进行这种分型的意义在于二者的预后明显不同,寡免疫沉积型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