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分析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D)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及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明确患者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对23例正常对照组和30例住院的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内径、管壁厚度、血流色彩、血流频谱及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通过对比分析,明确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脑型WD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右侧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左椎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型WD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低于颈段(P0.05),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脑型WD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异常的,其颅内及颈部部分中小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郭锦晨  段雷  戴瑶瑶 《河南中医》2014,(6):1184-1185
越鞠丸行气解郁,主治诸郁,现代越鞠丸不仅广泛应用于因郁所致内科疾病中,而且还能治疗因郁而成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黑变病、斑秃等皮肤科病症。  相似文献   
13.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在《儒门事亲》中,张子和不但善于传统药物的疗法,在情志疗法中亦另辟蹊径,治疗“内伤形”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段雷 《河南中医》2014,34(2):359-360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善用汗、吐、下三法。舟车丸为张氏所喜用,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儒门事亲》中舟车丸出现的频率较高,张子和用其治湿形之类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豫东农村地区成人低中度氟暴露、握力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河南开封市某县585名成人为调查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样本收集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资料以及生物样本.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质量浓度,利用苦味酸比色法测定尿肌酐.分别使用超声骨密度...  相似文献   
16.
17.
自1985年以来,笔者运用He-Ne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疤疹,与药物治疗作对照。两组带状疮疹均系门诊患者。He-Ne激光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15~65岁,平均31.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0天。聚肌胞治疗组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14~60岁,平均30.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  相似文献   
18.
《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医古籍里最为显著的医书之一,仅存十五卷,集中反映了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善用浚川散,此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通过研究发现,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治"湿形"篇中的应用尤是如此。通过对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治"湿形"的应用分析,希冀对后来者有所启发,望诸同行不吝指导,同促祖国医学之兴举。  相似文献   
19.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与临床联系甚为密切,但后世对此理论的含义颇具争议。鉴于这些争议,本文分别从理论背景、“气”“火”之辨、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指导慢性肾衰治疗的中医理论尚缺乏统一.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运用于慢性肾衰的治疗,可以开拓慢性肾衰辨治思路,明确治则治法,指导临床方药运用.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从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出发,调理其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