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分析蹲外翻蹲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蹲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足母>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足母>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蹲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蹲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外踝骨折稳定的踝关节固定位置。方法:应用手术截骨方法制作三踝骨折的尸体标本模型。复位后安装外固定器,并应用6根顶针复位与固定。于外踝顶针下表面贴应变片,并与应变仪导线连接。通过调整踝关节固定复位器,分别使踝关节固定于背伸中立、背伸内翻、背伸外翻3种位置。用试验机控制加载,应用应变仪采集顶针应变数据。结果:将踝关节分别固定于背伸中立位、背伸内翻位、背伸外翻位时,外踝外后侧顶针与外侧顶针随加载出现的应变值均较小;但3种位置相比,背伸中立位固定时外踝骨折的稳定性稍好。结论:应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外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可能是背伸中立位。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评价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2月—2011年1月通过正骨手法配合新型改良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病人22例,根据X线表现、患者主诉及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功能恢复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0~25个月的随访,本组22例病人,其中优17例,良3例,一般2例;总优良率:90.9%。结论: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治疗三踝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6月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治疗拇外翻42例(51足),男性7例,女性35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6.3岁;双足发病9例,单足发病33例,共51足;拇趾外翻角(HAV角)13-45,平均29.4,第1、2跖骨间夹角(IMA角)10-21,平均14.2。结果:一期:优35足,良11足,差5足,优良率为90.2%;二期:优37足,良10足,差4足,优良率为92.2%;三期:优41足,良7足,差3足,优良率为94.1%。结论: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是治疗拇外翻的一种良好方法,其优点是对软组织及骨组织破坏小,畸形矫正好、功能恢复快,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不易复发等,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内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方法:应用手术截骨方法制作三踝骨折的尸体标本模型.复位后安装外固定器,并应用6根顶针复位与固定.于内踝两根顶针下表面贴应变片,并与应变仪导线连接.通过调整踝关节固定复位器.使踝关节固定于背伸中立、背伸内翻、背伸外翻三种位置.用试验机控制加载,应用应变仪采集顶针应变数据.实验结果经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内踝骨折背伸中立位比背伸内翻位及背伸外翻位固定稳定.结论: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内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是背伸中立位.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 :报告 5 35例 ( 986足 )外翻合并囊炎 ,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 ,行骨赘削磨、跖骨头颈截骨、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粘膏外固定方法 ,术后病人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 ,可下床适当活动 ,6周后去固定。随访时间为 7~ 81个月 ,平均 41个月。结果 :优 46 6例 ,86 0足 ,占 87.1% ;良 6 1例 ,114足 ,占 11.4% ;差 8例 ,12足 ,占 1.5 %。优良率达 98.5达 %。结论 :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是一种矫形满意 ,畸形不易复发 ,痛苦少 ,术后生活能自理 ,恢复快 ,无明显合并症 ,深受患者欢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8.
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足,母)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 95%CI>1);(3)(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相似文献   
59.
桑志成  温建民 《中国骨伤》2002,15(4):232-232
锤状趾是足部的常见畸形.杨雷[1]曾报告运用大切口治疗锤状趾,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自1995年起,我们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治疗锤状趾35例(62趾),优良率98.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应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41例(63足),观察术后患者前足疼痛及肿胀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前足肿胀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经检验后,P=0.017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前足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经检验后,P=0.022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具有很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