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段电解质、水含量改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川芎嗪对损伤的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WD装置以50 g·cm(10 g×5 cm)冲击棒打击致伤大鼠T8脊髓节段.术后实验组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1 h、6 h、12 h及24 h取脊髓损伤段标本,分别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脊髓损伤段电解质、水含量.结果:损伤脊髓后,伤区钙、钠离子升高、钾离子降低;水含量增高、应用川芎嗪后电解质紊乱情况和水肿得到改善.结论:川芎嗪对受伤脊髓段电解质、水含量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2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改良Allen’s脊髓损伤打击模型,以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CINC-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脊髓组织内存在CINC-1mRNA的表达,脊髓损伤后CINC-1mRNA表达迅速增高,伤后6h达到高峰;rHuEPO治疗组脊髓损伤后6、12小时CINC-1mRNA表达明显低于NS治疗组.结论 CINC-1参与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rHuEPO抑制脊髓损伤后CINC-1mRNA的表达,对脊髓继发性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脊柱肿瘤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脊柱恶性肿瘤,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制约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2001年-2003年2月,笔者对32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肿瘤切除手术的过程中留置化疗泵,此后间断瘤腔给药,初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4.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SD 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SAL)组、川芎嗪(TMP)组;采用Allen WD法以10g×2.5cm致伤力损 伤T8脊髓,TMP组术后即刻给予川芎嗪[200mg/kg]腹腔注射,SAL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方法)分别检测SCI后基因bcl-2、bax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 达变化。结果 ①bcl-2mRNA和蛋白在脊髓损伤后2h、6h、12h、24h、48h均有表达,随时间的推移 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而TMP组bcl-2mRNA和蛋白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与 SAL组相比,各时相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SAL组baxmRNA在SCI后2h、6h、12h、24h、 48h均有表达,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而TMP组baxmRNA各时间点的 表达均明显降低,与SAL组相比,伤后6h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相点均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P<0.01)。结论 TMP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bcl-2基因表达和蛋白产物的增加,抑制bax基因 的表达和蛋白产物的增加,这可能是TMP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5.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方法以外固定支架或辅以克氏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3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3例获得4—2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87%。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术后可以早期锻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检测RECK基因以及金属蛋白酶-2 (MMP-2)在骨巨细胞瘤(GCT)以及骨软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的发生、生长以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30例GCT和10例骨软骨瘤肿瘤组织中RECK与MMP-2的表达,进而分析RECK、MMP-2在上述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RECK基因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影像学分级GCT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了解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预后(复发率)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RECK基因在GCT肿瘤组织中表达较对照组(骨软骨瘤)阳性率低(P<0.05),并且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和影像学分级的GCT肿瘤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RECK基因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的预后(术后复发率)有相关性,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CK及MMP-2均不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T肿瘤组织中RECK基因低表达、MMP-2高表达.RECK基因可能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以为GCT的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7.
孟超  桂斌捷 《安徽医学》2012,33(8):959-962
目的通过对15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外周血液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appa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浓度测定,探讨髋关节术后短期内骨代谢调节方式。方法收集15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OPG、RANKL手术前后浓度,分析OPG、RANKL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1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OPG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12例患者术后RANKL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3例患者术后RANKL浓度轻度增加,术后患者RANKL/OPG比值明显下降。结论 OPG过高表达提示髋关节术后短期内机体成骨增强,破骨受抑制。  相似文献   
58.
刘敏  桂斌捷 《安徽医药》2013,17(5):778-78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脊柱在矢状面发生变化及骨盆排列变化。方法采用2011年1月-2012年9月该科腰椎真性滑脱25例病人全脊柱侧位(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脊柱矢状位指标:脊柱的矢状位垂直轴(S1与C7铅垂线C7PL距离,SVA)、胸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结果该组25例病例中TK角度平均为37.0°(27°~5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减小(P0.05);LL角度平均为55.3°(38°~6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I角度平均为61.6°(43°~82°),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T角度平均为18.5°(9°~3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SS角度平均为43.1°(30°~5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整个脊柱矢状位生物力线的失衡导致矢状位重新平衡以防止驼背及俯视,最终导致胸椎的曲度的减小、腰椎曲度的加大并且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参数值增大,而这些变化使得胸腔容积、骨盆容积和腹腔容积的减小。  相似文献   
59.
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造成3mm缺损,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随机分成A、B2组。术后1周拆除管型石膏后予长腿石膏夹板外固定,对A组截骨部位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每次30min,每天2次,持续8周;B组带不予充气的气囊作为对照组。术后每2周X线摄片和骨密度(BMD)测试。第10周A、B2组各随机取3只兔子处死,行组织学检查骨痂面积、成骨细胞数。其余兔处死后取双侧胫骨作机械力学测试。结果A组的骨痂面积、成骨细胞含量同期均高于B组。治疗后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组BMD和BMD比率在术后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A组8周时BMD含量已达健侧胫骨同一部位的水平,4、6、8、10周时A组BMD和BMD比率高于B组(P<0.05,P<0.01)。A组力学测试的4项参数平均化为对侧完整胫骨参数值的百分比后比B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软组织水肿,防止骨缺失,增加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60.
背景:骨细胞在骨组织中形成遍布矿化骨基质的三维细胞网络,可以作为骨代谢重要的调节因子。 目的:分析讨论骨细胞在骨重建过程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4月有关骨细胞功能及骨重建的文章,检索词“osteocytes,remodeling”。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4月相关文章,检索词“骨细胞,骨重建”。 选出有代表意义的41篇进行归纳总结,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 结果与结论:骨细胞对于应力的感受与反应使得骨细胞在骨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骨重建的启动、骨吸收抑制以及骨形成的调节。研究表明骨细胞的突触可能作为应力造成细胞变形的直接感受器。实验证明骨细胞受应力刺激后可能激活Wnt/Lrp通路作为硬化蛋白的负调节因子,而硬化蛋白本身是骨形成的负调节因子,骨细胞在重建过程中可能还承担着控制骨基质填充速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