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20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286篇
预防医学   148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13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目的:本研究将肺癌影像学表现征象同病理特征及P53蛋白表达相对照,探究肺癌MSCT表现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寻找中心型肺癌浸润转移的相关生物学标志。方法:对58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行MSCT平扫及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所取手术标本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测定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P53蛋白含量,同所得CT图像进行相关性研究。统计学分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8例中心型肺癌中P53蛋白表达率为65.5%,高分化癌P53蛋白表达率为33.3%,低分化癌中表达率为76.7%,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患者CT影像中,淋巴结转移36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7.8%,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同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远处侵袭密切相关,根据MSCT征象可推断出P53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72.
73.
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来应用电子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异物40例,并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47岁.其中食管异物26例,胃内异物11例,十二指肠异物2例,梨状隐窝异物1例.食管异物中骨类12例,假牙2例,铜丝1例,牛筋或肉类2例,鱼刺9例;胃异物中假牙3例,金属环、注射针头各1例,胃结石3例;十二指肠异物中断金属剪刀、鱼刺各1例.  相似文献   
74.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斯特(montelukast,MK)抑制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致敏的BALB/c小鼠持续吸入10 g/L雾化卵白蛋白(OVA)30 min,OVA吸入前2 d开始连续3 d或5 d尾静脉给予MK或生理盐水(saline),OVA吸入后24 h及72 h取材,瑞氏染色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炎症细胞的渗出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BALF和肺组织中有关细胞因子水平;HE、刚果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细胞的渗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原位杂交研究IL-5 mRNA的变化.[结果]给予MK 5 d减少BALF嗜酸性粒细胞渗出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随MK剂量(10、25、62.5 mg/kg)的增加呈量效关系.ELISA结果表明给予3 d MK使肺、血清和BALF中IL-5、IL-4水平显著降低,肺IL-13含量也明显减少(P<0.05),但MK组肺组织eotaxan下降与salin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MK组肺组织VCAM-1和eotaxin表达比saline组明显减弱;原位杂交可见MK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比saline组减弱.[结论]MK减轻气道炎症,可能通过抑制VCAM-1表达和IL-5、IL-4、IL-13等细胞因子分泌起作用.急性哮喘中应用大剂量MK抗炎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5.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BL)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a、Lukes首先报告。我国自1978年廖氏始报告1例,属少见病。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2岁,因持续发烧、淋巴结肿大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发烧,腋下、腹股沟及颈部淋巴结相继肿大。曾在外院静点青霉素、红霉  相似文献   
76.
神经外科病人多有昏迷、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于造成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误吸或坠积于肺部引起肺炎,现将对30例气管切开病例人的护理中,认真履行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8月—2022年8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法, 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2例), 抗生素骨水泥组患者中男7例、女5例, 年龄(64±8)岁, 溃疡面积(41±21)cm2;磺胺嘧啶银组患者中男8例、女4例, 年龄(62±8)岁, 溃疡面积(38±19)cm2。在确保每例患者膝下主要动脉至少1条通畅的情况下, 彻底清创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3~5 d, 此后对抗生素骨水泥组创面采用载庆大霉素骨水泥、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行换药治疗, 换药3周后, 均取患侧大腿外侧刃厚皮覆盖创面。清创前与换药3周后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创面组织及足部正常皮肤组织血流强度, 计算创面相对血流强度百分比及血流强度改变率。换药3周后取创缘组织, 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与血管形貌, 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31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细胞所围成的血管形态, 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细胞增殖活性(以Ki67阳性细...  相似文献   
78.
系统分阶段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分阶段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系统分阶段教育组(简称系统教育组)100例、随机教育组50例、未教育组50例。其中系统教育组要求全程参加系统分阶段模式的糖尿病教育,随机教育组凭患者兴趣进行间断教育,未教育组不参加教育。入组前及入组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的程度及其心理状况;进行病史询问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及检测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PPG)、血脂、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晨尿)、心电图、眼底检查。比较3组患者糖尿病代谢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系统教育组教育3年后血糖、血脂代谢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其他2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教育3年后眼部、肾脏、神经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系统教育组分别上升3%、8%、2%,与随机教育组(10%、14%、14%)、未教育组(20%、22%、12%)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分阶段糖尿病教育模式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诱导型环氧化酶 (COX- 2 )表达及它与突变型 P5 3蛋白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98例卵巢癌组织及 2 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 COX- 2及 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98例卵巢癌组织中COX- 2阳性率为 4 5 .9% (4 5 / 98) ,P5 3阳性率为 4 3.9% (4 3/ 98) ,正常卵巢组织中 COX- 2及 P5 3均未见表达。 4 3例 P5 3阳性的卵巢癌组织中 COX- 2的表达率为 6 9.8% (30 / 4 3) ,5 5例 P5 3阴性的病例 COX- 2的阳性率为 2 7.3% (15 /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提示 COX- 2的表达与 P5 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存在 COX- 2的过表达 ,COX- 2过表达及抑癌基因 P5 3的失活在卵巢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近年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处理和分析技术进行了讨论和综述.以阐明图像处理和分析投术在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脑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Pdline 1996—0-/2004-12期间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处理和分析技术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功能磁共振成像”和“processing and analvshsisl,ICA.FCM”、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利用yahoo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检索词同上。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那些有关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处理和分析方面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搜集到35篇英文全文.2篇中文,这此资料在对脑功能磁共振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面均具有较新的进展性。资料综合:由于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成像原理上自其特殊性,其目的是标记(或映射)时应于大脑在执行特殊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脑的激活区域,在功能磁共振图像中,功能活动信号表现为微弱信号,难以用肉眼区分出哪些是功能活动区域。因此对功能磁共振成像得到的图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目的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微弱的功能活动信号,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有所不同,将搜集到的35篇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按照处理方法是否依赖于刺激时程,把图像处理方法分成假设驱动的方法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并分析和讨论这些方法各自的特点。结论: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在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在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最终脑功能的精确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