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的临床适应证及供瓣区的修复方法.方法 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旋髂浅动脉皮瓣,并分别游离移植修复17例面颈部、足踝部及小腿等处创伤及畸形,对供瓣区无法直接拉拢缝合者,设计同侧脐旁岛状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结果 17例旋髂浅动脉游离皮瓣,最大面积19 cm×14 cm,最小5 cm×3 cm,16例术后成活良好,1例皮瓣部分坏死,术后2周移植皮片修复.10例供瓣区直接缝合,7例行脐旁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腹部外形良好.结论 旋髂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对于面颈部及手足等处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而同侧脐旁岛状皮瓣亦可使供瓣区得到良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期研究提示姜黄素可能是一种抗纤维化制剂。 目的: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完成。 材料:瘢痕疙瘩患者的手术标本5份,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姜黄素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取第3~6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用于实验。将不同浓度姜黄素(5,10,20 μmol/L)分别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干预24~48 h,以空白组做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Ⅰ、Ⅲ型前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结果:①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48 h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减少,均低于对照组(P < 0.01)。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组Ⅰ、Ⅲ型前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均降低(P < 0.01),并且Ⅰ型前胶原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成明显的量效关系。姜黄素20 μmol/L组Ⅲ型前胶原表达低于姜黄素10 μmol/L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姜黄素10 μmol/L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低于姜黄素5 μmol/L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8月—2022年8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法, 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2例), 抗生素骨水泥组患者中男7例、女5例, 年龄(64±8)岁, 溃疡面积(41±21)cm2;磺胺嘧啶银组患者中男8例、女4例, 年龄(62±8)岁, 溃疡面积(38±19)cm2。在确保每例患者膝下主要动脉至少1条通畅的情况下, 彻底清创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3~5 d, 此后对抗生素骨水泥组创面采用载庆大霉素骨水泥、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行换药治疗, 换药3周后, 均取患侧大腿外侧刃厚皮覆盖创面。清创前与换药3周后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创面组织及足部正常皮肤组织血流强度, 计算创面相对血流强度百分比及血流强度改变率。换药3周后取创缘组织, 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与血管形貌, 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31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细胞所围成的血管形态, 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细胞增殖活性(以Ki67阳性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姜黄素体外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培养液培养,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仪技术结合PI及Annexin V双标记染色检测姜黄素的促凋亡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Ⅰ,Ⅲ型前胶原及Bcl-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处理组凋亡细胞增多,凋亡细胞表现出典型的超微结构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也在逐渐升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处理后Ⅰ、Ⅲ型前胶原及Bcl-2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姜黄素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下腹部(含耻骨联合区)、会阴区深度烧伤后易发生创面感染并加深,愈合后出现瘢痕增生及挛缩.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腹股沟皮瓣已广泛用于手等多个部位损伤与畸形的修复[1-3].2005年3月-2011年3月,我科在上述皮瓣基础上自远端设计分叶皮瓣治疗此类患者,获得预期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 45岁.患者下腹部、会阴及腹股沟区烧伤创面愈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及挛缩,外阴部牵拉畸形,不能下蹲或体位受限.  相似文献   
6.
50%~70%的外科手术患者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围手术期体温低于36 ℃称为体温过低[2],较为常见.它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代谢亢进、储备耗竭,引发代谢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降低,凝血障碍以及复温过程中的种种并发症,常加重病情,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恒定.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烧伤切削痂植皮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措施对患者低体温进行干预,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部深度烧伤早期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治疗,保护手的外观和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0例(380只)手深度烧伤患者遵循“及早减压切痂,整形修复,康复训练,瘢痕防治等综合治疗”原则,采用切痂时保留间生态组织,修复时整形植皮技术,康复时有计划功能训练,瘢痕未形成时有效抑制瘢痕措施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380只手均行自体中厚皮移植,除1只火焰烧伤手指远节毁损截指,其余379只手移植皮肤全部成活,按疗效评判标准[5]:优280只手占74 %,良 80只手占21%,差19只手占5 %。结论: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干预,断层中厚皮移植修复,有计划和系统的康复训练,防止瘢痕增生,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恢复手的功能和外形,达到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男性,6 mo,主因左胸部微波烫伤3 d余入院. 患儿因肺炎两周前在外院行常规剂量微波理疗时,不慎烧伤左胸部,给予换药,输液等治疗3d后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表达效应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比色法观察PPARγ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eoxy-Δ12,14-prostaglandin J2,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胶原表达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PPARγ激动剂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和FN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效应;与TGF-β1刺激组相比,10μM15d-PGJ2、曲格列酮预处理组胶原和FN表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PPARγ激动剂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分析,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可抑制TGF-β1诱导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ECM合成增多的效应,具有体外抗瘢痕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