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小儿马蹄内翻足的不同病理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分析先天性、麻痹性和痉挛性马蹄内翻足不同病理特点,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马蹄内翻足76例108足,随访8个月~7年,优良率为89.3%。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治疗重点是彻底松解,平衡肌力和矫正骨畸形。对麻痹性下垂内翻足,重点是平衡肌力,而对痉挛性马蹄内翻足,肌力平衡不等于痉挛平衡,最好先行降低肌张力和痉挛的SPR手术,否则在行肌力平衡的同时尽量使紧张性痉挛得到平衡或使其缓解。  相似文献   
32.
下肢牵引术,是小儿骨科常用的术前准备、术后处理或治疗手段,由于小儿体重轻、反牵引力不够,故临床上多辅以健侧髋人字石膏,否则将会出现躯干倾斜、患肢外展,达不到预期牵引效果(图一)。为此,  相似文献   
33.
1993年5月~1996年5月,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复位器和融椎器及其配套磁疗器械,治疗椎弓根崩裂和并腰椎滑脱症14例,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5~59岁,平均38.5岁。病程1~17年,平均6.7年,8例有外伤史。腰5椎体前沿脱9例,腰4椎体滑脱5例。按Magerding法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10例,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臀部痛。其中单侧下肢放射痛9例,双下肢放射痛5例。10例具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6例有局限性小腿及足外侧感觉异常。4例下肢肌力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用SD大鼠构建具有感觉传入通路的膀胱反射弧,探讨其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有效性。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右侧为实验侧,先行L5前根近断端与S2前根远断端吻合,再将L5脊神经节周围突支近断端与S2后根远断端行端端吻合。左侧不做处理,为对照侧。术后3个月,破坏L6~S4节段脊髓造成弛缓性膀胱,于建模前后通过一般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示踪等方法观察反射弧构建情况。结果 21只大鼠存活至术后3个月,7只成功分离出吻合的脊神经。电刺激实验侧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能检测到膀胱神经丛复合动作电位、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截瘫前后动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刺激对照侧S2后根,在截瘫后未能检测到动作电位。实验侧膀胱神经丛复合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平均波幅为截瘫前对照侧的71.9%和82.4%。神经示踪结果显示实验侧L5脊髓前、后角均可见青蓝色阳性反应颗粒。结论 构建具有感觉传入通路的膀胱反射弧,可使其运动、感觉神经通过轴突再生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并与脊髓前、后角重建轴突联系,轴浆运输功能得到重建,可用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经肋间后动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修复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只家兔提取BMSCs,扩大培养后采用菲立磁标记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另选取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经肋间后动脉注射BMSCs组和只创建脊髓损伤模型组.结果观察包括:BMSCs的核磁共振示踪,脊髓标本宏观及微观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 结果 实验第14天内,磁共振显示BMSCs逐渐迁移到脊髓损伤区域,并经脊髓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查进一步得到证实;脊髓组织切片电镜检查发现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部分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菲立磁颗粒;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第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损伤脊髓节段神经传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肋间后动脉介入移植BMSCs修复脊髓损伤是一种可重复、高效的干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36.
作者自1979~1989年经系统治疗的26例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重度瘫痪者,获得满意效果。本文结合该组病例对临床分类、手术适应证、手术总体设计及应掌握的原则等,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7.
采用脊神经后报选择性切断术(SPR)加矫正术和康复训练治疗重度脑瘫19例,随访半年~4.5年,有11例患者(57.9%)获得行走功能。结果显示:重度脑瘫患者行SPR加矫正术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后仍有相当患者获优良效果。表明重度脑瘫SPR后必需辅以恰当的矫正术和复杂持久的康复训练,提示:康复训练是重度脑瘫患者功能改善的根本,而SPR只是降低肌张力的关键。SPR加矫正术和康复训练相结合为重度脑瘫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微创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按Wagner诊断标准确诊为患有Ⅲ~Ⅳ期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23例23足,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通过观察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率、1年后保肢率评价疗效,比较手术前后足部皮温、V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部分患足手术前后DSA评估血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92±6.03)min,术中失血量(30.12±4.15)ml,1例WagnerⅢ期患者截肢,1例WagnerⅣ期患者死于心衰。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51±0.32)个月;WagnerⅢ期创面愈合率及1年后保肢率均为92.86%,WagnerⅣ期创面愈合率及1年后保肢率均为88.89%,两分期创面愈合率及1年后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足部皮温显著升高(P0.05)、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有9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患足DS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搬移骨块周围形成了较多的毛细血管,足部动脉增粗清晰显示,血流明显加快。[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促进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避免或延长患足的截肢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9/2003-12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①选用健康同龄雌性SD大白鼠50只,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12周后再吻合。②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实验组于神经缝合处放入浸有生理盐水溶解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明胶海绵(1cm&;#215;0.5cm&;#215;0.5cm),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0.2mL生理盐水稀释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隔日1次至28d;对照组缝合处放入同样大小浸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至28d。③术后2,4,6,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大鼠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超微结果观察。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后4,6,8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显著加快(31.7&;#177;3.12)比(19.30&;#177;3.41)m/s(44.50&;#177;3.83)比(30.20&;#177;4.63)m/s,(48.08&;#177;3.45)比(37.10&;#177;3.58)m/s,F=7.15~13.65,P〈0.05);术后6,8,12周实验组腓肠肌诱发动作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10.12&;#177;3.10)比(6.87&;#177;3.82)mV,(15.80&;#177;3.21)比(10.12&;#177;3.23)mV,(28.70&;#177;5.61)比(19.98&;#177;4.10)mV.F=5.20-6.12,P〈0.05)。②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镜下均可见再生运动终板,可见初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第8周,运动终板进一步形成,且实验组较对照组运动终板染色深,可见次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终板形态与着色接近正常。结论: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运动终板再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腰椎失稳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为此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获取的健康成年中国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数据建立腰椎正常模型及L4,5失稳模型.根据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和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材料参数计算和构建有限元模型,并将其导入已通过验证的腰椎失稳模型,分别构建L4,5单节段动态固定模型和坚强固定模型.约束L5椎体下终板,在轴向500N载荷和10N·m力矩下分别模拟人体腰椎正常生理轴向载荷、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五种工况,分别记录4种模型轴向载荷工况下L4,5轴向位移及后四种工况下L4,5固定节段及L3,4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和器械应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可让固定节段椎间关节留有大于坚强固定组、小于完整脊柱组运动范围的适当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的影响也小于坚强固定组,同时固定节段椎间盘应力较坚强固定组大,器械应力却小于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邻近节段腰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应力也小于坚强固定组.[结论]应用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既保留了腰椎固定节段适当活动性,又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与脊柱合力承担载荷,能有效避免因术后应力遮挡及器械应力集中引起的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它也能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影响也较坚强固定小,理论上有利于减少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